最近,车企“订单注水”的泡沫终于被戳破。
据行业数据,今年国内新车累计订单数竟突破1亿辆,而中国市场年销量仅3000万辆左右,全球汽车年销量也不过9000多万辆。这种脱离现实的数字游戏,不仅沦为国际笑柄,更折射出部分车企为博眼球不惜夸大宣传的浮躁心态。
一、订单泡沫:1亿辆的荒唐数字从何而来?
2025年以来,多家车企纷纷公布“天文数字”订单:小米YU7称1小时订单达28.9万,极氪9X宣称13分钟订单破万,甚至有车型订单量累计达29万辆。若将今年所有新车订单相加,总量竟突破1亿辆。
然而,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为3143.6万辆,2025年预计销量在3200万–3400万辆之间;群智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新车销量预计为9350万辆。
这种明显脱离市场容量的数据,暴露了订单注水的荒谬性。
更讽刺的是,部分高订单车型的实际交付能力堪忧。例如,某车企宣称订单15万辆,但月销量仅1900辆,按此速度需79个月才能“消化”完订单;而另一家订单29万辆的车企,月销2.2万辆,则能在13个月内完成交付。两相对比,前者显然在利用订单制造虚假繁荣。
二、注水动机:恐惧淘汰,还是营销套路?
车企为何痴迷订单造假?
一方面,新势力品牌面临传统车企的碾压式竞争。2025年9月,前十大车企中仅一家为新势力,且销量不足传统车企一半。为吸引资本和消费者关注,部分企业选择用夸张订单营造“热销”假象。
另一方面,这种手法借鉴自手机行业。早期小米通过“抢购营销”成功引流,但汽车属于高价低频消费,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可能需等待数月,中途若想退订,常面临定金无法退回的纠纷。更有车企通过员工自购、经销商锁单等手段刷数据,进一步扭曲真实需求。
三、信任危机:消费者成为最终受害者
订单泡沫的恶果已显现。
有车主反映,缴纳尾款后苦等7个月仍无法提车;黄牛趁机炒单,转手订单加价上万;多地出现用户集体维权,要求退还定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品牌信任的崩塌——当消费者发现“热销”实为骗局,车企多年积累的口碑可能一夜溃败。
此外,注水订单扰乱行业公平竞争。踏实提升产品力的企业反被数据造假者挤压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正如《经济日报》所批判,这种虚报数据的行为对汽车生态危害严重。
四、回归理性:监管亮剑与行业自救
针对乱象,监管部门已出手整治。
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夸大宣传、数据造假等行为。行业内部也开始呼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要求车企公示交付数据,接受用户真实评价。
对车企而言,长期生存依赖的永远是产品力与服务体验。例如比亚迪凭借稳健的周订单8万辆以上,稳居市场前列;而传统车企如吉利、奇瑞通过完善售后体系和扎实的对料性价比赢得用户信任。这些案例证明,踏实耕耘远比炒作数据更具生命力。
汽车行业的竞争本质是长期主义的较量。当潮水退去,那些靠吹牛营造的虚假繁荣终将破灭。消费者不妨多关注车企的交付能力、售后网络及用户口碑,而非被预售海报上的数字迷惑。毕竟,市场终会奖励那些认真造车、诚信经营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