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新能源销量榜单出炉,中国车市掀起惊天波澜:吉利汽车以31.6 万辆的月销量再创纪录,与比亚迪33.9 万辆的差距骤缩至 2.3 万辆,同比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 89%,远超比亚迪 27% 的增幅。这组数据打破了比亚迪独霸销量榜的格局,从年初差距超 10 万辆到如今近在咫尺,吉利用十个月完成逆袭冲刺,国产新能源 “一哥” 之争正式进入悬念时刻。
数据对决:从十万差距到贴身紧逼的逆袭路
回顾 2025 年销量轨迹,这场竞争的反转堪称戏剧性。1 月,比亚迪以 32.1 万辆领先吉利 10.3 万辆,市场普遍认为差距将持续扩大;但从 3 月开始,吉利开启 “加速模式”,月销量连续 8 个月保持环比增长,其中 7 月同比暴涨 112%,首次突破 30 万辆大关。
截至 10 月底,比亚迪累计销量 302.5 万辆,吉利以 286.7 万辆紧随其后,全年销量差距缩小至 15.8 万辆。更关键的是,吉利新能源车型占比已达 68%,较去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纯电与插混双线发力,其中几何系列单月销量破 8 万,银河 L7、L9 组成的插混阵营月销稳定在 12 万辆以上,产品矩阵爆发力全面释放。
战略拆解:吉利的 “多品牌 + 技术突袭” 打法
吉利能实现弯道超车,核心在于精准的战略布局。与比亚迪聚焦王朝、海洋系列不同,吉利采用 “多品牌协同作战”:几何品牌主攻 10-15 万元主流市场,银河系列冲击 15-25 万元中高端区间,极氪品牌守住 30 万元以上豪华阵地,覆盖从代步到高端的全细分领域。技术层面,吉利自研的雷神混动系统热效率突破 45.5%,配套车型亏电油耗低至 3.8L/100km,直面比亚迪 DM-i 的竞争;800V 高压平台车型已实现规模化交付,充电 10 分钟补能 350km 的性能,对标行业主流水平。同时,吉利加速智能化落地,与华为、百度深化合作,全系车型标配 L2 + 级辅助驾驶,补齐此前短板。
比亚迪的 “守擂困境”:增长放缓与竞争加剧
比亚迪的增速放缓,既有自身因素也面临外部压力。一方面,王朝系列部分车型面临产品周期尾声,换代节奏略慢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BBA 等豪华品牌加速下沉,奔驰纯电 CLA 以 24.9 万元起售价杀入主流市场,分流部分中高端客户。此外,比亚迪的供应链压力逐渐显现,电池产能虽持续扩张,但仍难以完全匹配整车增长需求,部分热门车型提车周期长达 2-3 个月。而吉利依托多年积累的传统供应链优势,产能爬坡速度更快,10 月终端交付量同比增长 92%,库存周转效率领先行业。
行业影响:双雄争霸倒逼中国车市升级
这场 “一哥之争” 早已超越企业竞争范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催化剂。为抢占市场份额,双方不断下调价格区间:吉利银河 L7 起售价降至 13.87 万元,比亚迪宋 PLUS DM-i 优惠后入门价跌破 15 万元,直接惠及消费者。在技术迭代上,吉利与比亚迪的竞争推动混动、纯电技术快速升级,热效率、续航里程、智能化水平持续突破,迫使特斯拉、大众等外资品牌加快降价与本土化步伐。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 48%,其中吉利与比亚迪合计贡献近 40% 的份额,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结局预判:年底决战还是长期拉锯?
对于谁能最终登顶 2025 年销量冠军,业内观点分歧明显。乐观派认为,吉利 11-12 月将持续保持高增长,若能实现月销 35 万辆以上,有望逆袭成功;保守派则指出,比亚迪海豚、海豹 07 等新车型即将密集上市,叠加年底冲量政策,大概率能守住领先优势。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竞争已改写中国新能源市场格局。比亚迪的 “技术深耕” 与吉利的 “生态扩张”,代表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与整个行业。随着更多车企加入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从 “一哥之争” 走向 “全球领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