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了,所谓电车省钱,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薛定谔骗局”

新能源渗透率过50%这个事儿,听着像个行业报告里的数据,但翻译过来就是,战争开始了。

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坐下来喝茶聊天的商业互吹,是直接掀桌子的那种。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黑暗森林死斗。以前大家还讲点武德,你降八千,我送个脚垫,你好歹给我留条活路。现在不了,现在是直接开启自爆模式。你看看比亚迪那个价格,等于直接往火锅里扔了个炮仗,大家都别吃了,汤都给你扬了。后面小米更是重量级,他不是来吃蛋糕的,他是直接把做蛋糕的师傅连带烤箱都给你打包端走了。

这就叫发疯。但你别说,在今天的车圈,发疯才是唯一的出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很多人买车前,都喜欢搞个Excel表格,算经济账。左边电车,右边油车,购车价、购置税、油费、电费、保养费,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以为自己是华尔街之狼。讲真,这套逻辑在几年前或许还管用。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电车就是省钱,一公里一毛钱,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开上五年省出一台新车。

但现在,这个剧本坏了菜了。美国汽车协会,就是那个AAA,出了个报告,很不给面子地把底裤都扒了。他们算上折旧、保险、维修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之后发现,在美国很多地方,一年下来,开油车比开电车居然还省钱。这个结论,简直是给了所有电吹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只算了看得见的油钱,没算看不见的亏钱。电车那个保值率,跌得比中年人的发际线还快,三年下来车价直接腰斩,你省那点油钱够干嘛的?还有那个保险,因为零件贵,出一次险恨不得把保险公司买下来,保费自然水涨船高。所以说,买电车为了省钱,就像为了省点醋钱,决定自己买黄豆回家从头酿醋,过程充满了自我感动,最后算总账,发现买黄豆的钱都够买一卡车醋了。这就是典中典之“薛定谔的省钱”。

当然,我作为一个被特斯拉割过好几轮的老韭菜,必须得说句公道话。会买特斯拉、蔚来这种车的人,很多时候他跟你聊的根本就不是性价比。这是一种信仰,一种品牌玄学。你跟他聊保死率,他跟你聊自动驾驶和星辰大海;你跟他聊冬天续航打骨折,他跟你聊一脚电门下去那种灵魂出窍的快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你明知道对方有很多毛病,但你就是愿意为他花钱的冲动。

再说说技术。现在车企发布会,不说点黑话你都不好意思上台。什么800V高压平台,什么兆瓦级闪充,什么固态电池,听得人一愣一愣的,感觉明天就能开着车去火星了。比亚迪说5分钟能充400公里,特斯拉的V4超充也猛得一批。但这都是实验室数据,是“理论上”。

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节假日高速服务区,一堆几十万的电动爹排着队,等着吮吸那个“电子奶瓶”,车主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看着手机里缓慢跳动的充电百分比,场面一度非常赛博朋克。说真的,我上回在服务区排队,眼睁睁看着旁边大哥一桶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都泡好了,我这车电还没充进去20%,那香味,直接击穿了我的心理防线。而隔壁加油站,大哥五分钟加满油,一脚油门绝尘而去,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就问你气不气?

所以说,决定技术成败的,从来不是实验室参数,而是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于识别红绿灯,而在于能不能躲开一个从巷子里逆行冲出来的老头乐。你那几颗激光雷达,算法再牛逼,能算得过老大爷的人情世故吗?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个逻辑闭环,不比你那破代码强?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我把这场电油大战说得跟修仙小说里的正魔大战一样,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车企们又是发布会开光,又是创始人出来讲道,这不就是开宗立派,发展信徒吗?太对了哥。

油车就是名门正派,家底厚,功法稳,虽然看着有点老套,但人家金钟罩铁布衫,轻易死不了。电车就是魔教,不讲武德,功法诡异,各种雷电法王一样的快充技术,修炼速度极快,但也容易走火入魔,比如冬天续航直接给你干趴窝。

别吹了,所谓电车省钱,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薛定谔骗局”-有驾

北方朋友买纯电车,那纯属一种行为艺术。冬天零下二十度,你敢深踩电门吗?你不敢。你得把车当祖宗供起来,暖气开20度都觉得奢侈。所以你看北方卖得好的都是增程和插混,说白了就是给电动爹配了个移动充电宝,突出一个心里有底。这哪是买车,这就是给自己脆弱的心灵买了一份保险。

所以,电车油车到底怎么选?你分析了一堆,最后发现都是扯淡。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通勤,并且能安充电桩的人来说,闭眼入电车,体验确实好。安静,平顺,提速快。当然,这美好的一切都建立在你家小区物业主任是你二舅这个前提上。否则光为了安个桩,你可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个需要被超度的妖精。

别吹了,所谓电车省钱,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薛定谔骗局”-有驾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或者住在充电设施约等于没有的十八线小县城,又或者你在大东北,那还是老老实实选油车或者混动吧。别跟自己过不去,续航焦虑真的会逼疯一个正常人。

别吹了,所谓电车省钱,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薛定谔骗局”-有驾

最后的结论是,成年人不做选择,成年人选择摇号。摇到哪个算哪个,这就是命。你以为你在选车,其实是生活在选你。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