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

8小时订单突破3.1万辆,随后却遭遇大规模退订,iCAR V23在2024年底的这次过山车式经历,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典型案例。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这款来自奇瑞“新势力”的电动方盒子,既承载着奇瑞冲向新能源第一阵营的野心,也面临着品牌定位、内部协作与市场竞争的多重挑战。

壹|奇瑞土壤为何只有这里能生长出iCAR?

iCAR的诞生并非偶然。2023年4月,当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站在iCAR品牌之夜舞台上时,他称iCAR为奇瑞的“新特区”,并承诺“投入无上限”。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这不是一句空话。

iCAR品牌早在2003年就完成了注册,这个时间点甚至早于许多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创立。从一开始,iCAR中的“i”就代表着“我”,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在奇瑞全面新能源化战略中,iCAR被明确定位为集团旗下的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承担着打破奇瑞“缺少高端新能源车型”短板的重任。

纵观奇瑞集团,各品牌分工清晰:奇瑞风云和捷途山海主攻混动市场,星途星纪元定位中高端纯电,而iCAR则面向年轻用户(心态年轻也算),主打生活场景市场。

这种分工背后是奇瑞集团多年积累的体系能力。iCAR背靠奇瑞“瑶光2025”技术体系,未来5年,奇瑞计划投资不少于1000亿元,建设300+瑶光实验室。

如果没有iCAR,奇瑞在年轻化、个性化纯电市场将存在明显的空缺。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贰|双面iCAR销量冠军与口碑困境

iCAR V23在今年1-8月累计销售39,979辆,成功摘得新能源汽车“方盒子”细分市场销量冠军。但从订单爆发到遭遇退订,再到销量反弹,V23的市场表现充满矛盾。

很多消费者选择V23的原因很实际,既有硬派造型带来的“面子”,又有电动车使用成本低的“里子”。造型之外,V23成了硬派SUV的“平价替代”,让消费者免去了高油耗的负担。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然而,V23也面临着口碑困境。社交媒体上,老车主的负面反馈涉及车辆硬件用料、座椅内饰质感、智驾弱智、OTA升级滞后等多个方面。

例如,厂家早先宣传的哨兵模式,迟迟未通过OTA推送,导致不少潜在客户担心“被割韭菜”。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叁|互联网思维碰撞传统制造体系

iCAR的发展历程,也是一场互联网产品思维与传统汽车制造体系的碰撞。

2024年,奇瑞iCAR团队迎来一项重要改变——引入小米生态链知名的苏峻团队负责产品设计。智米科技创始人苏峻出任iCAR品牌首席产品官,与代表传统制造业思维的iCAR品牌事业部总经理章红玉形成了“双头管理”模式。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两种思维在具体产品上产生了明显分歧。

苏峻团队强调用户思维,将V23定位为年轻人的“大玩具”,面向一线、新一线城市,强调可玩性,而非性价比。而传统思维更注重产品的经济性和标准化生产。

这种理念差异甚至影响了产品开发流程。据接近iCAR制造体系的负责人透露,V23在量产前并没有完全走完PP阶段的全部流程。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如果严格按照奇瑞的标准,V23在宣布量产时,依然没有完全通过PP阶段的全部流程。为了抢速度,V23没有完全按照节点推进,而是提前完成了很多后续节点的工作。这种互联网式的“快节奏” 与传统汽车产业的严谨流程形成了鲜明对比。

肆|营销迷思从“退订风波”到市场教育

iCAR的营销策略屡次引发争议。V23正式售价仅比预售价低200元,大幅低于用户预期。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一些被视为标配的功能(如速度仪表盘),竟然还需要付费选装。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在终端销售环节,iCAR倾向于采用“低价引流”策略。当客户到店后,销售人员面临业绩压力,往往会转向推荐利润空间更大的高配车型或金融方案。这种营销与产品的脱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客户心理落差。

iCAR品牌总经理章红玉在直播中的言论更是引发争议。她表示:“iCAR为年轻人打造车辆,但很多车上的功能和配置,消费者拿到车后根本没用过。”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这种试图为产品减配找借口的做法,不仅未能平息消费者的不满,反而引发了更多批评。

渠道建设上,iCAR也在探索新路径。2023年12月,全球首家iCAR Space在重庆开业,其设计明显区别于传统4S店,融入了水吧、餐吧等元素,旨在成为“用户的潮玩阵地”。iCAR计划在2024年将Space门店达到400余家。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伍|技术突围方盒子造型下的性能挑战

作为一款方盒子车型,V23面临着先天技术挑战。方盒子车型风阻系数大,直接影响能耗表现。为解决这一问题,V23 S版本强化了性能配置,搭载80.16kWh宁德时代电芯与汇川六合一电驱,综合效率达90.5%。双电机四驱版本拥有455马力、490N·m扭矩,推重比表现出色。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iCAR官方宣称,V23 S在浙赛创下了1分50秒889的方盒子车型记录,并在沙漠登顶挑战中取得了2分38秒34的成绩,成为最速沙峰量产纯电SUV。

iCAR V23,奇瑞“特区”里的生存日记-有驾

这些性能参数无疑是为了强化产品的科技属性,但在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场景中,这些极限性能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呢?

随着比亚迪、深蓝、长城等品牌持续加码方盒子细分市场,iCAR的先发优势正在减弱。很多车企试图通过硬派、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追求独特性的消费者,但若产品形象与特定群体的消费环境潜在规则相悖,便会形成难以调和的冲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