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雷军又因为小米汽车的“冬测”成绩上了热搜,说实话,这事挺有意思的。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看新闻、刷微博,很容易被某些词整得一愣一愣的。
什么“冬测冠军”、“续航第一”,一看标题感觉不得了了,再点进去细看,嗯?
给我整不会了。
北京十摄氏度的气温也能叫冬测,这事儿你怎么看?
咱们先问个问题,什么叫冬测?
你印象里的冬测是不是那种大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呼气成霜、手都冻得搬不动的场面?
想当年,汽车厂商要搞冬测,都是往黑龙江、漠河那边跑,雪地里打滚测试续航、冷启动、刹车、操控啥的,就怕电池一下掉成直男眼泪,结冰打不着火,这才叫冬测啊。
现在好了,科技公司一出手,“冬测”这个词也变得时髦了。
雷军发微博说小米YU7在10℃的北京,“冬季续航测试达成率第一”。
不少网友就不乐意了,这么温暖的冬天,你测的是不是假冬天?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网友留言说“有没有小字”,意思是看看是不是有啥前提条件或者限制,别一不小心上当受骗。
雷军怎么回应的?
八个doge表情,哈哈哈,雷总,你这心理素质可以啊,搁一般人早炸毛了。
其实你要我说,雷军这波操作,既显得自信又带着点一贯的互联网幽默。
你说他不懂“冬测”是什么意思?
人家比谁都清楚。
毕竟小米搞手机出身,家电圈、数码圈的舆论他见得多了,风口浪尖上练出来的“心理素质”,咱不得不服。
可你说他在玩文字游戏吧,这确实也有点站不住脚。
“准冬测”和“冬测”一字之差,就能让人琢磨半天,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咱再问一句,为什么大家对“冬测”这个词这么敏感?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电动车的冬天续航表现,历来是消费者最关心的痛点。
你说一辆电动车,宣传续航800公里,结果一到冬天缩成500公里,甚至400公里都费劲,这谁受得了?
早些年买电动车的人,就是吃了这亏,心里一直惦记着冬天到底能跑多少。
所以,冬测本来就是为了验证电动车在极寒环境下的真实表现,而不是在暖气片边上跑一圈。
国际上对冬测的标准很明确——至少得在零度以下,甚至-20℃以下才叫合格。
至于环境要求,最好是结冰、积雪的环境,这样才能测出电池、充电、启动、刹车等各项极限能力。
不然,咱北京这10度的天气,穿个外套都嫌热,堪比南方的春天,您这测出来的续航成绩,能拿去和北风呼啸的北方比吗?
那为啥小米还是敢这么高调宣传?
本质上还是营销。
你去细看这次测试,其实是汽车之家搞的一个“准冬测”,只选了小米YU7、理想i6、特斯拉Model Y三台热门车型。
你听这三台车的名字,流量杠杠的。
小米新车刚上市,理想是新势力代表,特斯拉不用说,国际巨头。
媒体选这三台车做测试,关注度妥妥上来了。
测试的结果也没啥太大波澜,小米YU7实测续航687公里,达成率83.6%,理想i6是81.9%,特斯拉Model Y是82%, 仔细一看,差距其实不大。
你说第一含金量有多高?
其实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像三个人比谁能吃辣,都是火锅小王子,顶多一个多蘸了一勺辣椒酱。
有意思的是,小米还被扒出来电池容量是96.3kWh,实际测试却充进了115.26kWh,这多出来的电量去哪了?
不少网友就开始研究,是不是测试方法的问题,还是仪器不准,抑或是电池厂商的宣传水分?
你看,网友们的关注点越来越专业了,不光盯着续航看,还盯着充电量玩起了科学计算,就差拎着公式上门质询厂家了。
说到这儿,我想问个问题,这场由“冬测”引发的舆论风暴,真正的焦点是什么?
是电动车厂商在玩概念、营销噱头,还是消费者对真实续航表现的焦虑?
又或者,咱们是不是已经被各种“测试冠军”“行业第一”的新闻给整麻了,心里总疑神疑鬼,觉得哪里有猫腻?
要我说,这事的本质其实挺简单的,厂商想要流量和关注度,媒体要话题和数据,消费者要的是靠谱和透明。
但是,这三方的需求碰到一起,就容易擦出火花。
厂商吹得太大,容易被打脸,媒体话术不严谨,容易被网友挑刺,消费者啥都不信,只能观望、质疑、调侃两句自娱自乐。
你看雷军这波操作,说他高明也的确挺高明的,顺势把小米汽车的热度又推了一把。
而且面对网友的质疑,不光没生气,还自黑了一把,这种自嘲式回应反倒让不少吃瓜群众觉得有趣。
你说他心理素质强,其实也未必不是一种自我调侃的艺术。
毕竟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没被网友怼过?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能用表情包糊弄过去就是胜利。
但咱们换个角度想,为什么厂商不能实事求是地做测试,给大家一个明明白白的结论?
为啥一定要靠“准冬测”“冬测”这种模糊词语玩擦边球?
归根结底,还是怕真冬天的成绩不够漂亮。
你要是真赶在零下二十度的漠河做测试,续航掉得厉害,数据不够看,发布出去还怎么吸引眼球?
所以,很多品牌就开始选取“最好看”的时间节点和气温,测出来的数据好看了,宣传效果才有。
这其实也是当下不少行业的通病,什么“室温下续航”“理想条件下提速”,听起来都很美,实际上跟你真实生活差了好几层。
那消费者怎么办?
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各种“测试冠军”忽悠?
其实也没那么悲观,现在大家越来越聪明了,什么续航达成率、能耗、充电速度,网友都懂得琢磨门道。
你不说清楚,我就问到底;你宣传10℃的冬测,我就问0℃以下表现如何;你电池容量标96.3kWh,充进去115.26kWh,我就要问多出来的电量去哪了。
互联网的好处就在于,信息透明了,大家都能查数据、对比参数,再想玩文字游戏,难度系数比以前高多了。
说到这儿,我倒觉得,厂商和媒体不妨大大方方把测试条件写清楚,什么气温、环境、车况、路况、驾驶方式都写明白。
你说在北京10℃测试,我就明白这是“温和冬测”;你要真在漠河零下二十度测,我也知道你是来真的。
数据公开透明了,消费者自然能分辨好坏,也不至于被各种“第一名”绕晕。
当然了,咱们也得承认,这几年电动车的技术确实进步很快,不管是小米YU7、理想i6还是特斯拉Model Y,能在10℃下跑出80%以上的续航达成率,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说明行业整体在进步,电池技术、能耗优化、热管理系统都在升级。
现在的问题只是,大家对冬天的极限表现还不满意罢了。
最后再抛个问题,电动车未来能不能真正在零下二十度、三十度的极寒环境下保持高续航,能不能实现冬夏无忧?
其实这也是行业的终极命题。
谁要是能把这事儿解决了,不用玩什么“准冬测”“冬测”这种边界模糊的词汇,直接拿出数据,北极测试也敢发朋友圈,那才是真的王者。
总的来说,这场关于雷军和小米汽车“冬测”成绩的风波,其实就是一场营销、舆论和消费者心理的博弈。
厂商想要漂亮的数据,媒体想要爆炸的话题,消费者想要真实的体验。
三方拉扯之间,难免有擦边球、有争议、有自嘲,也有调侃。
你说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常态?
谁不想要点好看的数据,谁又不怕被挑刺?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说话,让用户说话。
或许有一天,等电动车真的在极寒下无压力了,大家就不会再盯着什么“冬测”“准冬测”斤斤计较了。
到那时候,车主们冬天再也不用一边开车一边担心电量见底,厂商们也不用绞尽脑汁想新词,车圈的“冬测”梗,也就成了历史。
到那时,大家才真的能说一句:“你看,现在的电动车,冬天也能放心开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