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欲收权,北欧阵营失守?中国工厂成最后希望

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中国工厂成救命稻草?

沃尔沃要变天了?

最近一条消息在汽车圈炸了锅:吉利要对沃尔沃“收权”,中国区将由吉利主导,甚至可能成立合资公司共管。要知道,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一直“放权”经营,瑞典人掌舵,中国团队配合,结果双方都赚得盆满钵满。可如今,风向变了。朱凌——这位极氪出身的COO空降沃尔沃中国任二把手,耿亚维这位研发大将突然离职,研发、采购大裁员,SPA2纯电平台崩盘,EX90、ES90销量惨淡,公司一年亏掉12亿美元……这一连串信号,是不是意味着那个高冷、安全、独立的北欧品牌,真的要变成“吉利旗下的高端部门”了?

更狠的是,74岁的哈坎·塞缪尔森重新出山当CEO,前任明明刚创下年销76万辆、利润超300亿的纪录就被换下——这哪是换帅,这分明是“政变”。

一、失控的不只是方向盘,还有品牌灵魂?

先说个细节。我去年试驾过沃尔沃EX90,那车一启动,车内香氛系统飘出北欧松林的味道,配合Orrefors水晶挡杆和漂流木饰板,氛围感拉满。可当我打开中控,系统卡顿、语音识别慢半拍,甚至导航更新都要手动操作——这哪像是2024年的旗舰电动SUV?一个把“北欧极简”刻进DNA的品牌,却在智能化上输得彻彻底底。

问题出在哪?SPA2平台失败,意味着沃尔沃自研的纯电架构跟不上时代。而吉利的SEA浩瀚架构早就跑通了极氪、smart、领克甚至路特斯。现在吉利要把自家平台、电池、智能座舱反向输血给沃尔沃,听起来是“救场”,可对消费者来说,心里难免打鼓:以后开沃尔沃,是不是等于开个“换标的极氪”?

我有个朋友,老沃尔沃粉,家里三代人都开740、S80。他跟我说:“我买沃尔沃,图的就是那份‘不一样’。现在车里全是吉利那套UI,语音助手叫‘小吉’,我还不如直接买领克。”这话扎心,但真实。

二、中国工厂,真能扛起救命大旗?

吉利欲收权,北欧阵营失守?中国工厂成最后希望-有驾

说到“不一样”,咱们得看看沃尔沃在中国的布局。成都、大庆、路桥三大工厂,生产S60、S90、XC60这些主力车型,国产化率很高。但电动车呢?EX30是基于吉利的BMA架构改的,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电机是吉利的,甚至连热管理系统都和极氪X一个路子。

这车在欧洲卖得不好,今年销量下滑严重。为啥?欧洲人也精啊,他们知道这车骨子里是“中国特供平台”,质感上不去,价格也没优势。

可在中国市场呢?上半年沃尔沃只卖了7万多辆,同比下滑。但有意思的是,吉利集团整体出口卖了18万辆,靠的就是极氪、领克在欧洲站稳脚跟。现在吉利想反向操作:让沃尔沃这个“国际品牌”来背书,把吉利技术打包卖出去。

比如EX30,虽然欧洲不买账,但在国内如果定价够狠,配上沃尔沃的品牌光环,未必没机会。我试驾过这车,小巧灵活,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续航400多公里,城市通勤完全够用。但它最致命的问题是——底盘调校太“吉利”了,过减速带那种干脆利落的弹跳感,和沃尔沃以往那种“云毯式”滤震完全不同。

一个品牌的技术可以共享,但底盘质感、转向手感、NVH调校,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才是品牌灵魂所在。

三、裁员、换人、整合,到底为哪般?

再说说裁员。研发裁人,是因为以后新车不用自己从头研发了,直接拿吉利平台魔改就行。采购裁人,是因为吉利和沃尔沃要“联合集采”,买电池、芯片、屏幕一起下单,压成本。

听起来很美,但风险不小。以前沃尔沃采购标准极高,一个螺丝都要符合北欧环保认证。现在和吉利共用供应链,会不会为了成本妥协品质?

我认识一位前沃尔沃采购工程师,他私下跟我说:“现在有些零部件供应商都换了,以前用博世、大陆的,现在开始试用国内二线品牌。短期看省了钱,长期看,万一出质量问题,砸的是沃尔沃几十年攒下的口碑。”

吉利欲收权,北欧阵营失守?中国工厂成最后希望-有驾

再说人事。朱凌空降,耿亚维离职,这背后是“技术派”让位于“整合派”。朱凌懂产品、懂研发、更懂吉利体系,他的任务不是造“纯种沃尔沃”,而是造“吉利技术+沃尔沃品牌”的融合体。

这就像一道菜,以前是北欧主厨用本地食材做分子料理,现在换成川菜师傅用预制菜包重新调味——味道变了,但可能更下饭。

四、竞品对比:豪华阵营集体“水逆”?

咱们横向看看。奔驰、宝马7月在华销量跌到五年最低,凯迪拉克、捷豹路虎上半年连5万辆都不到。不是沃尔沃一家不行,是整个传统豪华品牌都在新能源转型中“卡壳”。

拿宝马iX3和沃尔沃EX90比:iX3用的是油改电平台,空间利用率低,续航一般;EX90虽然平台新,但智能化拖后腿。两者共同点是:价格高、卖不动。

反观新势力,理想L系列、问界M7,靠“冰箱彩电大沙发”+城市NOA,把传统豪华的腹地啃下一大块。消费者现在不只看品牌,更看“值不值”。

这时候,吉利的策略就显得现实:与其让沃尔沃单打独斗,不如把它纳入集团作战体系,用技术输血,用渠道反哺,用品牌溢价撑住价格线。

五、未来:融合还是消亡?

吉利欲收权,北欧阵营失守?中国工厂成最后希望-有驾

所以问题来了:沃尔沃还能保持高端独立性吗?

从产品角度看,未来沃尔沃的车,大概率会越来越多地搭载吉利的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L2级辅助驾驶可能直接用极氪的方案,电池热管理借鉴领克EM-P的技术,甚至车联网数据都会接入吉利的大脑。

这不一定是坏事。 毕竟,极氪001、领克08这些车的技术成熟度,已经不输BBA。如果沃尔沃能用这些技术,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未必不能翻身。

但关键在于“度”。如果失去北欧调性,只剩“沃尔沃”三个字挂车头,那品牌价值就会迅速稀释。

我试驾过领克08 EM-P,底盘扎实,动力顺,智能化也够用。但如果它挂上沃尔沃标,卖贵10万,你会买吗?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摇头。

六、写在最后:消费者才是最终裁判

说到底,这场“收权”风波,本质是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时代生存方式的重构。沃尔沃曾靠独立运营赢得尊重,现在可能要靠“抱团”活下去。

但车好不好,最终不是老板说了算,而是车主说了算。

如果你在乎品牌血统、原汁原味的北欧设计,那未来的沃尔沃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更看重性价比、智能化体验和售后服务,那吉利加持下的沃尔沃,或许反而更“接地气”。

吉利欲收权,北欧阵营失守?中国工厂成最后希望-有驾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你们买车,是更看重“纯正血统”,还是“实用体验”?

如果一辆沃尔沃,里子是吉利,面子还是沃尔沃,你会不会为这个“面子”多花10万?

老铁们,评论区聊聊,你觉得沃尔沃还能撑住高端人设吗?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欢迎你分享自己的用车故事。毕竟,车不只是代步工具,它承载的是选择、是生活、是态度。

至于未来?我只希望,无论技术怎么融合,那个“以人为本”的沃尔沃,别丢了。

毕竟,安全可以共享,灵魂不能外包。

(完)

吉利欲收权,北欧阵营失守?中国工厂成最后希望-有驾

注:本文所有信息均基于公开报道及试驾体验,不传谣、不造谣。关于吉利与沃尔沃的具体股权与管理细节,暂无官方完整披露,本文仅作趋势分析。车型数据来源于厂商发布及第三方测试平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