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长:约4分钟 | 文章字数:1046字
最近看到佐思汽研发布的 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主机厂研发费用排名 , 说实话, 这个榜单真的挺有意思. 小米集团以 240. 5亿元 的研发费用位列第二, 而蔚来汽车投入了 130. 4亿元 却在销量上表现平平.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 比亚迪以 531. 9亿元 高居榜首, 这个数字确实让人震撼. 但更让人关注的是小米和蔚来这两家新势力的对比. 要知道, 小米刚入局汽车行业, 蔚来已经深耕十年, 可结果却大相径庭.蔚来的困境真的很明显了 . 2024年全年亏损 224亿元 , 每卖一辆车就要亏 10万元 , 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疼. 销量方面, 去年只卖了 22万辆 , 相比理想汽车的表现确实有些逊色. 而且第三季度还亏了 32亿元 , 同比增长10%, 这个趋势确实令人担忧.
反观小米, SU7从上市到现在, 销量表现可以说是"真香定律"的完美体现. 虽然小米的研发费用高达240. 5亿, 但人家是全生态布局, 手机、家电、汽车一起搞. 分摊到汽车业务上, 性价比自然就出来了.有意思的是, 蔚来的技术确实牛 . NOP+智驾系统体验确实不错, ET7的自动驾驶在城市道路表现相当丝滑. ET9上搭载的 5纳米芯片神玑NX9031 , 一颗顶四颗英伟达Orin, 技术含量确实很高. 累计研发投入 600亿元 , 2024年单年就砸了 130亿 , 这个手笔在行业内确实少见.
但问题就在这里:技术领先为什么没转化成销量优势?说到底还是战略路线的问题. 蔚来走的是高端路线, ET7、ET5这些车型定价都在 35万以上, 目标用户群体相对较小. 而小米SU7的定价策略就聪明多了,21. 59万起步 , 直接杀入主流市场.
更要命的是成本控制 . 蔚来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去年涨到了 157亿元 , 推广乐道和萤火虫两个新品牌又花了不少钱. 换电站建设也是个无底洞, 目前已经建了 3100座 , 单座成本 300万 , 每天得服务50次才能回本, 实际只有35次. 这就是典型的战略超前, 但市场跟不上.
小米的路线就务实多了. 专注单一车型, 集中火力打爆款. SU7上市后直接成为现象级产品, 这就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典型案例. 雷军的互联网打法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 价格战打得很狠, 用户接受度自然就高.客观来说, 蔚来的技术积累确实深厚 . 自研芯片、智驾系统、电池技术都有独到之处. ET9的天行全主动悬架, 1毫秒内完成车身姿态调整, 技术含量确实很高. 那个香槟塔过减速带的视频, 营销效果确实比比亚迪的易四方要高级多了.
可问题是,市场不等人啊 . 技术再强, 卖不动就是白搭. 蔚来现在每月销量才 2. 5万辆 , 离月销5万的盈利目标差了一大截. 新推的乐道和萤火虫虽然扛起了四成销量, 但这俩新牌子刚起步, 能撑多久还真不好说.至于小米, 策略确实更接地气 . 240. 5亿的研发费用分摊到整个生态链, 汽车只是其中一环. 而且小米有现成的用户基础, 品牌认知度本来就高, 进军汽车市场的阻力相对较小. SU7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小米生态的胜利.说实话, 蔚来就像背着金砖跑马拉松的选手 . 换电站说是战略布局, 可加油站当年普及也没这么烧钱. 现在连老车主都在吐槽换电排队半小时, 体验店倒是豪华, 但 三个亿的年开销 能换多少销量?
毕竟高端市场的容量就那么大, 蔚来想要靠技术溢价维持高毛利, 但消费者买单的意愿确实有限. 反观小米, 直接下沉到主流市场, 用性价比打天下, 市场反应自然更积极.因此, 研发投入的多少不等于市场成功 . 蔚来的130. 4亿确实花得很专业, 但转化效率有待提高. 小米的240. 5亿虽然分散在各个业务, 但汽车业务的ROI明显更高. 这就是战略定位的差异造成的结果.最后, 对于这种研发投入与市场表现的反差, 你们怎么看?是蔚来的技术路线太超前, 还是小米的务实策略更适合当下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