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确定没看错? 奔驰V级现在裸车价不到40万? ”一位朋友在电话里惊呼,“去年这个时候还要60万出头呢! ”这样的对话正在全国各地的汽车展厅里反复上演。
2025年的MPV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地震。 曾经需要加价提车的丰田赛那,现在直接降价6.6万元;本田奥德赛和艾力绅这对姊妹车型,双双给出超过20%的折扣;就连奔驰V级这样的豪华MPV,也罕见地降价11万元,降幅达到22%。
这场降价风暴席卷了整个MPV市场。 从高端豪华车型到中端家用MPV,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几乎没有品牌能够独善其身。 奔腾NAT以32%的降幅成为本月降价冠军,5万元的优惠让这款纯电MPV的入门价格下探到10万元区间。
合资品牌阵营中,传统热销车型纷纷放下身段。 上汽大众威然直接降价6.6万元,广汽本田奥德赛也给出6.5万元优惠。 东风本田艾力绅的降幅同样超过20%,让这款曾经需要排队提车的车型现在可以轻松入手。
中端家用MPV市场同样不容乐观。 传祺M6以降幅14%位居前列,东风风行游艇也有13%的降幅。 北京现代库斯途作为合资品牌代表,降价3万元,降幅达到17%。 这些车型通过价格下探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性价比。
新能源MPV市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传祺E9 PHEV作为插混MPV的代表,虽然降幅仅为2%,但作为新车即出现价格调整值得关注。 极狐考拉作为纯电MPV,降价1.2万元,降幅9%,显示出纯电MPV市场仍在探索合适的价格定位。
上汽大通大家7 EV和大家7超混分别有7%和5%的降幅,说明新能源MPV市场正在通过价格手段来提升产品吸引力。 然而与燃油MPV动辄20%以上的降幅相比,新能源车型的价格调整显得相对温和。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2025年国家“两新”政策的大力推动。 将国四排放燃油车纳入补贴范围,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2万元补贴,购买燃油车也能拿到1.5万元补贴。 这一政策预计全年将拉动600万辆汽车销售,占市场总量近20%。
成本结构的变革同样不容忽视。 新能源核心部件价格大幅下降,碳酸锂从2021年60万元/吨跌至2025年初的7万元/吨,动力电池成本占比从30%骤降。 成本红利让比亚迪等车企能够将插混车型价格压到7.48万元,传统品牌为了竞争不得不应战降价。
市场格局的重构更是关键因素。 2025年1-2月新能源车销量达183.5万辆,渗透率突破40.3%。 腾势D9等插混MPV凭借新能源优势抢走了GL8等传统燃油MPV的高端客户。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飙升至68.4%,自主品牌竞品凭借混动技术和智能配置,对合资MPV形成围攻之势。
消费者面对这波降价潮表现出了极高的理性。 很多潜在买家虽然频繁到店看车,但真正下单的并不多。 一位正在考虑购买奥德赛的消费者表示:“我已经跟踪价格半个月了,期间又降了2万元,现在反而不敢轻易出手,总觉得还能等到更低价。 ”
这种观望情绪在经销商端得到了验证。 多家4S店销售经理反映,虽然到店客流量明显增加,但成交转化率却不升反降。 “顾客来了就问还能不能更便宜,当我们说这已经是最低价时,他们往往表示要再比较比较。 ”一位合资品牌销售经理无奈地说。
经销商库存压力确实不容小觑。 某奔驰4S店销售透露:“V级车型库存已经积压了三个多月,厂家给的销售任务又重,现在卖一辆车几乎不赚钱,就是为了清理库存。 ”类似的情况在各品牌4S店普遍存在,尤其是燃油MPV车型。
车企也开始调整产品策略。 东风本田上市了新款艾力绅车型(2026款),新车售价24.98-30.38万元。 相较于此前的老款(2024款)车型,在起售价上降低了3万元(27.98万起售),同时官方还提供至高3.68万元的权益。
东风风行推出了星海V9越享系列,定位“新能源豪华MPV普及者”,推出舒适型与豪华型两个版本。 官方指导价17.99万元和19.99万元,综合补贴后价格下探至14.99万元和16.99万元起。
这种价格调整不仅发生在中低端市场。 就连刚刚上市不久的新车型也开始出现价格松动。 某新势力品牌的MPV车型在上市不到三个月后,就通过赠送选装包、保险补贴等方式变相降价2万余元。
二手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一位二手车商诉苦:“现在根本不敢收MPV,特别是燃油车型。 今天收的车可能明天新车就降价了,只能亏本处理。 ”很多二手车商已经开始转向新能源车型,但同样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金融政策也在助推这波降价潮。 多家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推出了低首付、低利率的购车方案。 某品牌甚至打出了“零首付、三年免息”的促销政策,进一步降低了购车门槛。
供应商层面同样感受到压力。 一位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表示:“整车厂不断要求我们降价,现在我们的利润率已经不到5%。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很多中小供应商可能撑不过今年。 ”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这波降价潮实际上反映了MPV市场的深度调整。 随着产品同质化加剧和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成为最直接的竞争手段。 但长期来看,这种恶性竞争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他们提醒消费者,在享受低价的同时也要注意车辆质量和售后服务。 “一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减配,消费者需要格外留意。 ”
汽车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MPV市场总体销量同比增长15%,但销售额仅增长5%,说明单车价格确实在下滑。 这种“量增额不增”的现象反映出价格战的激烈程度。
跨国车企开始调整在中国市场的策略。 某日系品牌高管透露:“我们正在重新评估MPV产品线的定位,可能会减少燃油车型投入,加快新能源车型导入。 ”这种调整可能引发新一轮产品更迭。
经销商集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全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之一发布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利润将下降30%,主要原因就是新车销售毛利率下滑。 许多经销商开始转向售后服务、二手车等业务寻求利润增长点。
这波降价潮甚至影响到了汽车租赁市场。 租车公司纷纷表示,由于新车价格下降,他们采购新车的成本降低,未来租车价格也有可能相应下调。 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汽车保险行业也在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保险公司表示,如果新车购置价下降,相应的保险金额也会调整,但保费不会同比例下降,因为保险定价还考虑维修成本等因素。
这场价格战正在重塑MPV市场的竞争格局。 曾经依靠品牌溢价就能获得高利润的合资品牌,现在不得不面对自主品牌的正面竞争。 而自主品牌则凭借成本优势和快速响应能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消费者购车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跨品牌比较,不再局限于传统认知。 “以前可能只考虑合资品牌,现在国产车无论配置还是价格都更有吸引力。 ”一位正在选车的消费者表示。
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这场价格战可能持续到年底。 随着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和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市场竞争还会进一步加剧。 车企需要找到除了价格战之外的新竞争方式。
售后服务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一些车企开始推出终身质保、免费保养等服务承诺,希望通过提升售后服务体验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转变可能带来行业服务标准的整体提升。
汽车金融创新也在加速。 除了传统的贷款购车,租赁购车、订阅制等新模式开始出现。 这些新模式降低了拥车门槛,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手车市场正在寻求转型。 一些大型二手车平台开始推出保价服务,承诺如果购车后一定时间内新车降价,将补偿差价。 这种服务旨在缓解消费者的购车焦虑。
汽车经销商开始转型综合服务提供商。 除了卖车,许多经销商开始提供汽车美容、改装、保险代办等增值服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消费者购车决策过程明显延长。 以前可能试驾一两次就会下单,现在要反复比较多个品牌,还要持续关注价格变化。 “买个车要比以前多花一倍时间。 ”一位刚完成购车的消费者感叹道。
汽车媒体和导购平台流量大增。 许多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最新降价信息和购车攻略,希望能够抓住最佳购车时机。 一些平台甚至推出了价格预测功能。
这波降价潮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汽车装潢、改装、配件等行业迎来了商机。 “很多车主省下的购车预算,会用来升级配置或装饰车辆。 ”一家汽车装饰店老板表示。
行业监管层面开始关注市场秩序。 有关部门提醒车企和经销商,价格竞争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为代价,必须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汽车品牌价值正在重新评估。 一些曾经依靠品牌溢价就能畅销的车型,现在必须靠产品力和性价比来说话。 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未必是坏事。
消费者对汽车认知正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汽车是消耗品,而不是投资品。 “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成为共识,这反而让购车决策变得更加理性。
汽车文化也在悄然变化。 过去追求品牌面子的消费观念正在让位于实用主义。 “适合自己需求的才是最好的”成为更多人的购车理念。
这场价格风暴还在持续发酵。 每天都有新的促销政策出台,每个品牌都在调整市场策略。 消费者、经销商、车企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和学习。
MPV市场的这场价格调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 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博弈、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竞争、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都在这个细分市场得到集中体现。
市场终将找到新的平衡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和角色。 这场价格战不仅关乎当下,更将影响未来几年MPV市场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演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