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的灯光依旧明亮,空气里混杂着机油的味道和塑料地垫的摩擦声。走惯了奔驰、宝马铺张陈列的大堂,我下意识拐进了过去豪车扎堆的中央展区,却差点被奇瑞和比亚迪的展台颜色晃了眼,连保安大叔都跟我确认是不是走错了。站在展馆中央,看惯了西服笔挺的欧洲代表,如今却被国产品牌密密匝匝包围,不禁让人怀疑:是我老了,还是车展变了?
官方展位图翻出来看着更有意思。14号馆蹲着瘦身后的宝马,奔驰自持4号馆,奥迪与岚图、小鹏等分居3号馆一隅,“德系三强包馆”的盛况已不复见,豪华品牌缩展缩水,留下大片空域给后来者撒野。这不是孤例,纵观参展名单,缺席的头部豪车今年比以往多了。市场消费降级的数据趴在那儿——30万以上车型销量下滑,10-20万板块一路冲高——车企没法和钱包较劲,豪车也只好躲一边歇气。
有些自命不凡的新玩家倒是一点都不低调。212越野车首次以独立展台亮相,甚至选在长城展区旁边,一副“碰瓷”姿态,有点像新人警察刻意把工位选在老警局长旁边,顺便学点威风。长城坦克是不是会乐意有人来分羹,至少市场是乐见其成的——越野这碗饭不好抢,谁车身铁皮够厚、底盘够高,谁就是新一轮叱咤风云角色。
今年最大的画风变化在于自主品牌的“包馆秀”,你不是来逛车展,你是来逛一场国货科技派对。奇瑞、比亚迪、长安三家暂且按顺序排好:奇瑞用风云X3L和T11混动忙着补足产品矩阵;星途星纪元E05给高端纯电打样,威麟皮卡亮出“全球智能皮卡生态”,颇有点各路局长带队表态的意味。这背后有数据支撑——上半年奇瑞卖出126万辆,腰杆比以前硬多了,连卖场小妹都敢和比亚迪抬价。
比亚迪则彻底变成了科技布道者。“天神之眼”这类自动驾驶演示不只做噱头,兆瓦闪充区挤满等着看“几分钟满血复活”的老炮儿,室外甚至造出“应急浮水”的场景——你怀疑这不是车展,是未来科技展。长安的展区更像一家大厂的人力资源部,启源、深蓝、阿维塔、福特烈马新能源,五个品牌扎堆亮相,央企气派里套着“新长安”体系化打法。哈,这种包馆浪潮,早已不止是拼摊位面积,背后是产品矩阵彻底体系化,智能、混动、场景体验全方位发力。
新势力有新势力的玩法。今年蔚来、小鹏“老三家”已成背景板,鸿蒙智行悄然力推第五界尚界H5,重点是“鸿蒙座舱+乾崑智驾”这套组合拳,看得出华为想把自己的通讯基因彻底嫁接到车里。余承东那句“年产500万辆以下活不下去”不是虚张声势,尚界H5瞄准25-35万智能SUV区间,避开了比亚迪打价,绕过了理想的奶爸车风口,属于找“定位缝隙”的职业选手。内部放风要搞“用户共创2.0”,这路数未必讨好所有人,但“提前拉用户入伙”,总比闭门造车要活泛。
合资阵营里,上汽和一汽还算守得住摊子。上汽荣威、名爵、凌渡L联手推新,老字号不慌不忙用“品牌集群防御”坚守阵地;一汽-大众强化ID系列的电动化阵容,展台搞技术展示,和新势力在赛道边互不服气。这些动作归根结底在于:市场变了,合资玩家要么跟着变,要么等着变成背景板。日系阵营倒是集体哑火,丰田硬杠长城但没拿出新能源狠招,本田、日产低调到几乎隐身,透着几分“战略躺平”。就像有些老法医,只热衷自家本分工作,对新技术新案子爱答不理。
逛展那天下午,比亚迪展台排队体验闪充的人比旁边宝马多出一倍,鸿蒙智行展区工程师在那儿给媒体讲算法原理——头回遇到记者不是问马力,而是问你虚拟世界怎么重建路况。想不到吧,以前车展是“看外观”比赛,现在是“比技术”、“聊生态”,这才是产业转场的实锤证据。
综上,2025成都车展让人真切感受到自主品牌完成了“规模、技术、价值”的三重超越。新能源车不再是“政策福利”的代名词,智能驾驶技术也从“能用”变成了“你敢用”。
当然,作为一名案子看多了的“职业旁观者”,我不会给谁定谳。今年豪车收缩、合资分化、自主包馆,每条线索都有因有果。历史的进展总比我们以为的更快,但拐点之后往哪走,谁又能下定论?
当展馆外巨幅‘中国智造’标语亮起来的时候,有人刷抖音,有人拍照,有人憧憬未来。技术进步或许像法医验尸,一层层揭开才发现真正的因果与复杂。
车展散场,回家路上你是愿意选一辆能“闪充”的纯电,还是坚守油箱“踏实感”的燃油,或许真实答案还藏在人性深处。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你:汽车工业的拐点真的能由一次展会来决定吗?或者,这只是新一轮变革的悄然开场?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