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周的订单数据时,心里琢磨了一下。鸿蒙智行又拿了个1.2万张新订单,零跑也冲到了1.2万,蔚来稳稳地一万台。数字是冷的,但背后那股子劲头是热的。这市场,还真是说不准。
订单量这东西,说来也怪。有时候你觉得该火的,它偏偏温吞水;觉得可能遇冷的,反而一下子窜上来。双十一这么一刺激,主流市场的几个牌子确实受益,像比亚迪、零跑,订单量看得见地往上走。可另一边,豪华品牌就有点笑不出来了,产能卡着,那些兜底退单的政策好像也不太灵光了,订单普遍往下掉。这一上一下,对比实在太鲜明了。市场这张脸,变得比天气还快。
鸿蒙智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周订单破万二了,连续两周都这个数,说明不是偶然碰上的运气。全系车加起来都交出去一百多万台了,这个规模,想想挺实在的。它不像单靠某一款车打天下,而是问界、享界、尊界几个系列一起上,各自占住一块地盘。问界M9挺能说明问题,五十万上下的车,21个月里卖了25万辆,成了那个价位里的一个标杆。消费者认这个账,恐怕不光是看牌子,还是觉得值。
说到值,就得提提尊界S800。这车定位在百万级,听着就有点距离感,但周订单能稳定在400台以上,交付量还创新高,说明市场上真有人愿意为它掏腰包。它身上堆了不少东西,L3级别的智能驾驶架构,那个叫途灵Ⅱ龙行的平台,智能驾驶、座舱、域控技术都融在一起。这些名词听起来有点技术宅,但落到实处,就是开车的人觉得更省心、更安全、更自在。买这个级别车的人,眼光毒得很,东西不好,光靠忽悠是没用的。
其实静下来鸿蒙智行能这么快站住脚,背后少不了华为那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支撑。这支撑不是挂个名那么简单,是实打实的技术灌注。它的智驾系统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高速上能领航,到地方能自己找车位泊车,这些功能一点点从高大上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他们还在想办法优化成本,让这些好技术能从十万块的车到百万级的车都能用上,这个路子就走得比较宽了。
更让人觉得粘人的,大概是那个鸿蒙生态。手机和车机连起来,体验顺滑得很,用惯了还真有点离不开。这种生态的便利性,无形中就把用户拴住了,下次换车的时候,脑袋里先冒出来的可能还是它。订单转化率高,恐怕这就是个重要的原因。
再看看零跑,它也冲到1.2万了,势头一点不弱。零跑的车,性价比一向是突出的,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很多人捂紧钱包,对价格就更敏感。它能冲上来,一点也不意外。蔚来的一万台,看着比它们少一点,但蔚来的用户群体比较稳定,服务也好,品牌调性在那里摆着,这个数字也挺扎实。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活法,能找到自己的路数就行。
数据摆在那里,看久了会觉得,这不仅仅是几个品牌的竞争,更像是在反映不同消费人群的心思。有的人追求一步到位,愿意为技术和服务多付点;有的人精打细算,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市场够大,容得下不同的选择。
订单量好,终究还是要看交付。交不出去车,再多的订单也是纸上画饼。鸿蒙智行这边交付量破新高,是个好信号,说明产能跟得上,供应链没掉链子。现在买车的人,耐心是越来越有限了,等太久,热情冷了,说不定就转向别家了。能把车按时、保质地交到用户手里,才是真本事。
偶尔会想,那些下了订单的人,等着提车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肯定是盼着早点开上,又有点担心会不会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买个大件,这种忐忑免不了的。品牌方除了把车造好,把这等待的过程安排好,让用户安心,也挺重要。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一边是主流市场热热闹闹,订单往上窜;另一边豪华品牌却有点冷清。是不是说明,现在大家花钱更谨慎了,或者说,对什么是“值”有了新的判断?不再盲目追求那个“贵”字,而是更看重实际能得到什么。这种变化,挺微妙的。
车企们肯定也在琢磨这些变化。接下来该怎么走?是继续押注高端,还是下沉到更广阔的市场?或许得像鸿蒙智行这样,几条腿走路,高端的立住形象,走量的稳住基本盘,生态和服务再把用户粘住。这盘棋,不好下啊。
眼前这数据,热热闹闹的一周过去了,新的一周又会怎样?市场从来不会停下脚步,今天的成绩,明天就得重新争取。车企们怕是连口气都不敢松。这种竞争对买车的人来说倒不是坏事,选择多了,东西也更好了。
你说,下一个星期,订单榜上又会是谁领风骚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