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冲进百万俱乐部后的速度与暗战

朋友圈那天像有人在水面撒了一把辣椒粉——瞬间炸开,呛得每个人都忍不住说两句。

第100万台零跑汽车下线的照片刚冒出来,“百万俱乐部”“最快纪录”这几个词就跟定时炸弹一样,一遍遍冲上屏幕。

我盯着手机,脑子却蹦回八年前:朱江明站在空荡荡的车间里,那笑容有点傻气,但眼神死硬,连生产线影儿都没见,他就敢拍胸口:“我们会做出自己的车。”

当时听的人一半觉得他疯了,一半觉得是吹牛。

现在看,这人是在提前写剧本,只是观众迟到。

速度这种东西,在朋友圈看起来挺好玩,可换成行业视角,它更像一次心跳飙升的极限运动——前50万辆用了五年,后50万辆不到一年搞定。

零跑冲进百万俱乐部后的速度与暗战-有驾

这不是“跑步进入快车道”,而是直接拉进过山车最陡的一段,不给你缓冲喘息,全国新势力造车圈没人比他们更快跨进百万门槛,就算放到全国范围,也只有理想抢先一步。

别人还爬坡,他们已经翻过顶点滑向下一段赛道。

今年8月之前,他们靠老车型连续六个月销量冠军,新款还没登场,全凭旧将打天下。

不联名、不玩花哨概念,就是闷头卖,把毛利率推上历史高位,还第一次半年净利润转正。

零跑冲进百万俱乐部后的速度与暗战-有驾

这种稳定输出,在新能源圈很稀罕,因为大多数同行忙着追热点、造噱头,而零跑就是按螺丝帽般紧密的供应链节奏走,产能够硬、成本压得死,用的是纯粹“三板斧”。

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不像马拉松那么平稳,更接近短兵相接,你今天第一、明天可能掉到第五,有时候对手只需要扔出一款核弹级新品,你所有布局都会被打乱。

从时间表来看,到2025才是真正决赛,现在只是淘汰赛最后几轮。

所以朱江明喊“一年再干100万辆”,我信他有这个胆量,但路不会一直顺滑——拐弯处总藏坑。

零跑冲进百万俱乐部后的速度与暗战-有驾

四年前采访他的时候,他随口一句话后来越想越准:“选浙江不是情怀,是因为这里真有土壤。”

宁波一个地方就挤着近5000家零部件企业,从电机、电控到智能化人才储备,都能省内解决,不用跨省搬货,更不用等海外漂洋过海慢吞吞地来。

他们出生自带产业链金钥匙,只不过前几年大家没意识到这个资源包值多少钱,这也是很多品牌学不来这种速度的原因——没有这样的地基,再猛也建不起楼。

浙江自己今年也杀红了眼。

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90万,今年1-8月已达71.87万,很可能全年突破百万。

从4月份开始排名一路往上窜,到8月甚至冲到了全国第二,与前三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

零跑冲进百万俱乐部后的速度与暗战-有驾

如果继续这么追,说不定哪天真的拿下榜首,让长三角格局重新洗牌。

冷水派当然存在,有人说百万产量只是数字堆积,并不能说明技术领先。

我承认创新才是未来决定权,但另一方面,没有规模支撑,再好的技术也落不了地。

在新势力竞争白热化的时候,你研发烧的钱总要找销量回血,而零跑恰好卡在临界点:既开始赚钱,又持续砸研发,让下一代产品敢去拼刺刀,否则只能守城等机会溜走。

还有个细节,我特别喜欢琢磨。

他们从杭州创业,到金华建厂,全程留在浙江扩张,没有盲目外迁或者异地试水。

这是一种战略收敛,也是一次区域优势豪赌。

零跑冲进百万俱乐部后的速度与暗战-有驾

目前看来赢了,但风险始终潜伏,比如政策变化或外部压力都有可能影响布局。

不过,高速成长阶段集中资源,比摊薄精力更划算——至少不会变成四处撒网捞空气的大冤种。

如果你是新势力老板,会怎么选?

像零跑这样疯狂提速押注本土产业链,还是慢下来打磨核心技术?

未来三年将决定谁活下来谁退出舞台,每一次选择都是代价。

有意思的是,我们常批评别人太激进或太保守,可真轮到自己,大多数人的答案其实摇摆不定。

一方面怕错失窗口期,一方面又担心一步踏空掉进谷底,这心理挣扎比任何数据分析都真实。

所以啊,一百万辆之后他们怎么走,我们只能猜。

但比赛远未结束,下一个惊喜或者翻盘,很可能就在某个无聊午后,当你刷朋友圈准备点赞朋友晒猫的时候,被一句新闻推送劈脸盖下来,那时候,又该有人端茶递瓜讨论“新时代赢家”的定义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