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事儿,搁在施行牌照竞拍的城里,简直堪比“鲤鱼跃龙门”,难度系数直线上升。竞拍池里人满为患,有人皓首穷经,死守电脑屏幕,结果呢?总是“名落孙山”。看着邻居们开着座驾招摇过市,自己只能委身于拥挤的地铁车厢,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
可最近,这事儿似乎露出了一丝曙光。有关部门放风,要给那些久摇不中的“老炮儿”家庭、刚需家庭“定向放号”。此消息一出,朋友圈里顿时炸开了锅,积压已久的“怨念”总算找到宣泄口。
先别忙着弹冠相庆。这“定向放号”可不是大水漫灌,人人沾光。它瞄准的是那些在摇号长征路上屡战屡败的勇士,以及那些确有出行刚需的家庭。更有甚者,某些地方还别出心裁地加了“惊喜”,例如多孩家庭、引进人才啥的,也能享受优先权。新政一出,拥趸者有之,认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质疑者亦有之,凭甚多生娃、引进人才就能高人一等?难道我们这些循规蹈矩摇号的,就注定要沦为“分母”吗?
说白了,这事儿背后折射的,是国内汽车保有量井喷式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沉重负担。2024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然突破3.5亿辆大关,且连续十年以每年逾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单凭这组数据,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如此庞大的车流涌入城市,不堵才怪呢。为了缓解路面压力,限行、摇号等权宜之计应运而生。
限行尚可接受,起码还能轮流上路。可这摇号,纯粹就是一场“人品大考验”了。有人鸿运当头,一蹴而就;有人时运不济,十年颗粒无收。这种不确定性,着实让人内心焦灼。
诚然,高层出手增发购车指标,绝非为了“普惠大众”,而是有着更深远的战略考量。其一,汽车产业乃是我国经济的擎天白玉柱,产值占GDP的10%,销售额占社零消费总额的10.3%。提振汽车消费,便能带动整个经济体的运转。其二,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已实现弯道超车,傲视群雄。增发购车指标,亦能刺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归根结底,这是一石三鸟之举:既能纾解摇号困局,又能提振经济,还能助推环保。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增发购车指标,真能根治拥堵顽疾吗?恐怕难以如愿。毕竟,道路资源有限,车辆增多,拥堵依旧难免。再者,增发指标会不会导致更多人涌入摇号池,进而拉低中签率呢?这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
与坊间认知相悖,实则,摇号政策本身,就可能激化了“有车一族”与“无车一族”之间的龃龉。那些早已拥有座驾的人,或许认为摇号政策侵犯了他们的“出行自由”,而那些望车兴叹的人,则认为社会失公,资源分配失衡。
当我们一味地将症结归咎于“车辆过剩”时,是否忽略了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建设等其他维度?倘若城市规划更趋合理,公共交通更为便捷,或许人们对私家车的依赖程度就不会如此之高了。
平心而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能一味地“堵”,更要注重“疏”。增发购车指标,不过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要从长远视角出发,优化城市规划,健全公共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忆及一位友人,摇号八年未果,最终不堪其扰,索性在远郊购置房产,每日搭乘通勤班车上下班。他坦言,虽有不便,但总胜过每日在逼仄的地铁车厢里苟延残喘。看来,在“车轮上的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无数人都在竭力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或许就隐藏在更为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更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