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你要是光看新闻标题,可能会觉得一片大好。
你看,像上汽这样的大集团,利润一下子涨了四倍多,听着就吓人;一直被说亏钱的蔚来汽车,老板也放话说年底就要开始赚钱了;还有那个在国外卖车卖得风生水起的奇瑞,马上就要上市融资,准备大干一场。
感觉好像咱们的汽车行业已经走出了最难的时候,要起飞了。
可你要是再看看别的数据,心里又得打个鼓。
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据说掉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只有百分之三点五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车企辛辛苦苦造一台车,卖十万块钱,最后刨去各种成本,真正揣进兜里的可能就三千五百块钱。
这还没算上各种突发情况。
而且,大家都在说的“价格战”好像也没停下来的意思,你降价我比你降得更狠。
这让人就纳闷了,一边是几家公司报喜,一边是整个行业喊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先说说上汽集团,这可是咱们国家汽车行业里资格最老、块头最大的“老大哥”了。
前些年,大家感觉这位老大哥好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这股大浪潮里,动作似乎慢了半拍。
很多人都在担心,上汽是不是要被后来者超过去了。
结果人家最近交出来的半年成绩单,直接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
别的先不说,就说那个最能体现公司主业赚钱能力的指标,叫“扣非净利润”,一下子暴涨了百分之四百三十二!
这个数字听着就提气。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销量在支撑。
今年上半年,上汽卖了两百多万辆车,增长速度比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一截。
更关键的变化在于,以前大家总觉得上汽是靠着大众、通用这些合资品牌吃饭,但现在,人家自己家的自主品牌,像荣威、名爵这些,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这就好比一个人,以前走路得拄着拐杖,现在不但把拐杖扔了,还跑了起来。
这说明上汽的核心竞争力变强了,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而且,最让人佩服的是,它利润增长的速度,比销量增长的速度快得多。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上汽现在卖车,不光卖得多,还卖得越来越精明,成本控制得好,赚钱的效率更高了。
这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正道。
而且人家还留着后手,跟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合作的新车也快要推出来了,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很大。
所以说,这位老大哥不是睡着了,只是在调整姿势,准备重新发力呢。
再来看看造车新势力这边的代表,蔚来汽车。
提起蔚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服务特别好,车主们都很有归属感,但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亏损”。
这些年下来,蔚来烧的钱确实是个天文数字,以至于很多人买车的时候都会犹豫,心里犯嘀咕:“这家公司这么亏钱,万一哪天开不下去了,我的车售后怎么办?”这种担心,成了影响蔚来销量的最大障碍之一。
蔚来的老板李斌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他最近反复强调,今年第四季度必须实现盈利。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目标了,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信任战”。
他凭什么有这个底气呢?
因为市场确实给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随着他们调整产品策略,新车型也陆续到位,销量开始明显回暖,八月份的交付量就创了新高,同比增长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一看这势头,股价也跟着涨了不少。
李斌自己也说得很明白,这次不能再光靠车主们的情怀和支持了,企业要活下去,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和高效的管理。
只要蔚来能向市场证明自己有赚钱的能力,那所有关于它“快不行了”的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用户的信心一旦回来了,很多难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所以,对蔚来来说,年底能不能盈利,是关系到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步。
说完了传统巨头和新势力,咱们再聊聊奇瑞。
奇瑞在中国车企里,算是个埋头干活的“实干家”。
在国内可能宣传不多,但在海外,那可是大名鼎鼎。
连续二十多年,它都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的第一名,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大街上,都能看到奇瑞的汽车。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车卖得这么好,应该不差钱啊,为什么还要急着去香港上市融资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现在的汽车行业,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新赛道上,竞争太激烈了,简直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研发新技术、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建立销售网络、打广告……哪一样不需要大把的真金白银投入?
光靠卖车赚来的利润,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可能有点吃力。
所以,通过上市,可以从资本市场募集到一大笔钱,这样奇瑞就能放开手脚去搞研发、去扩张,把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大。
从它公布的数据来看,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长都非常可观,这说明公司基本面很扎实,是带着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去给全球的投资者看的。
奇瑞的这步棋,是想告诉大家,它不仅要做中国的出口冠军,更要做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听了这三家公司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咱们得把目光从这几个表现亮眼的“尖子生”身上移开,看看整个“班级”的平均水平。
这一看,可能就要倒吸一口凉气了。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整个汽车行业七月份的利润率只有3.5%。
这个数字背后,是残酷的“价格战”。
因为前几年大家对市场过于乐观,建了太多的工厂,导致现在生产出来的车,比实际能卖掉的要多。
车多了卖不掉怎么办?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价促销。
你降五千,我就敢降一万,甚至有些车型是亏本在卖,只为了清库存、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内卷”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企业都感到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是行业里最能打的龙头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虽然销量可能还在增长,但卖一辆车能赚到的钱,实实在在是变少了。
而对于那些本来底子就比较薄,或者产品竞争力没那么强的新品牌来说,压力就更大了。
市场就这么大,头部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会用价格优势来挤压后面品牌的生存空间。
所以,要说汽车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个结论可能下得有点太早了。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一场大型淘汰赛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
我们看到的,是市场正在加速分化。
像上汽、奇瑞这样有深厚家底和技术积累的企业,以及像蔚来这样努力自救、寻找新出路的企业,它们有能力在这场混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逆势而上。
但与此同时,那些跟不上节奏、没有核心优势的企业,可能会在这场残酷的洗牌中被逐渐淘汰。
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可能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尘埃落定。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短期内能买到更便宜的车是好事,但从长远看,一个健康、有合理利润的汽车行业,才能持续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技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