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 上市后持续热销,单月锁单量超 7 万台,但一期工厂月产能仅 1.2 万辆,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25-30 周,目前仍有 18 万台未交付订单。若此时让 YU7 参展,可能进一步加剧用户对交付能力的担忧。雷军在 2024 年北京车展坦言:"工厂 24 小时连轴转,产能已达极限"。这种产能压力在 SU7 Ultra 发布后更为凸显,其 2 小时大定破万的热度让小米不得不优先保障现有订单交付。
据内部消息,YU7 原计划搭载的固态电池因供应链问题延迟量产,激光雷达版车型的城市 NOA 功能尚未完成全场景测试。这与 SU7 上市初期 "交付慢、异响多" 的教训有关,小米显然希望避免重蹈覆辙。同时,选择 6-7 月发布 YU7 可避开上海车展密集发布期,为二期工厂(7 月投产)预留产能爬坡时间,实现 "避其锋芒,精准卡位" 的市场策略。
作为中大型纯电 SUV,YU7 车身尺寸达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全面超越特斯拉 Model Y(轴距 2890mm)。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进入 3 秒级,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性能参数优于多数竞品。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全景 HUD 等配置,智能化水平对标新势力头部车型,并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语音控制家电、远程预冷预热等场景。
四、小米汽车的全局战略布局
面对产能压力,小米正加速推进二期工厂建设,预计年底 YU7 月产能将突破 8000 辆。同时,全国门店已覆盖 65 城,4 月计划再新增 33 家,强化线下体验。技术层面,2025 年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重点突破全场景智能驾驶和 800V 高压平台,目标年内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这种 "产能扩张 + 技术攻坚 + 生态协同" 的策略,旨在构建 "人 - 车 - 家" 智能生态闭环,为长期竞争奠定基础。
YU7 的表现将决定小米能否从 "单品爆款" 走向 "体系化竞争"。当前其预售价 22.59 万 - 24.59 万元,需在鸿蒙智行降价压力下守住 "性价比护城河"。同时,如何从 "米粉圈层" 拓展至 "家庭用户",将是品牌破圈的关键。正如李肖爽所言 "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小米或许正在等待技术成熟、产能释放、市场窗口期的三重共振。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于车展缺席,不如期待 6-7 月发布会上,小米能否带来超越 SU7 的 "新物种"。在智能汽车这场马拉松中,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