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质疑袭来,比亚迪为何仍选择坚持?
北京的雨,最近就没怎么停过。风不停地敲打窗户,低气压压得人透不过气。城市像一台失灵的空调,外头的世界也不比屋里轻松。微博热搜换了一茬又一茬,不过新的“主角”,依然是老面孔——比亚迪。
过去这段日子,比亚迪接连撞上两波舆论冷风。先是一桩善举:投钱支持青少年足球,被一通“脑补”,直接变成了“赞助国足”。国足干啥都是槽点,和比亚迪一搭伙,立刻变成“钱没花到正地方”。几小时内,原本的善意变了味。网友开启群嘲模式:“搞足球?国货这么有钱干点啥不好?”再后来,成都机场传来一段司机失控的视频。车辆与障碍物相撞,镜头摇晃,背景铃声却分外刺耳。警方还在调查,视频已经被人剪成各种“抓证据”版本,结论只剩四个字:刹车失灵。碰巧的是,那天正是比亚迪新车发布会。这波操作如教科书般精准:在最需要关注技术和创新的时候,舆论直接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产品”上。至于多少是主观剪辑,多少是真相,谁还有耐心深究?
这一切,似乎成了一种熟悉的剧本:片段取代全貌,情绪盖过事实。更糟糕的是,这剧本并不限于比亚迪,而是所有“努力做事”的本土企业的通病。你做了好事?“别装了,肯定有猫腻。”你创新自研?“不就是抄,还敢吹。”你赞助青训?“国足都那么烂,不如多制造点芯片。”比亚迪绝不是“完人”,也绝非没有缺点。但一个企业选择技术自研、敢于挑战外资垄断、甘当产业链苦力,这种姿态本身就该被看见与尊重。刀片电池、DM-i,早已从一纸PPT变成了真金白银和世界订单。别人用“买买买”拼规模,它用“闷头搞研发”打底气。从纯电到插混、从产业链整合到文化体育支持,比亚迪是为数不多把“社会责任”视作行动而不是口号的企业。青训、龙舟、传统文化……这些投资最后未必能立刻变现,但企业依然愿意长期做下去,不怕花钱怕没影响力。
当然,有人会说:“你说的都是要面子的漂亮话,问题关键还是产品做得好不好。”没错,产品不行,没有技术含量,市场自会给出答案。可是请别忘了,每一次民族品牌的突破,每一个核心技术的自我攀登,背后是无数次“不行”、“不现实”的挖苦和哄笑。比亚迪焊错了个漏洞,立马被放大一百倍;一辆车出点小故障,连夜被做成长视频热搜。问题真的只在这些具体失误吗?在中国制造临近“领跑线”的当下,更像是一种“怕你太成功、也怕你掉下神坛”的复杂心态纠缠在一起。我们太习惯用怀疑的态度去琢磨一切,生怕一旦表扬了,别人就会飘,自己就会被当了韭菜。可终有一天要明白,光靠挑刺和唱衰,中国制造永远只能做跟跑者。比亚迪不是不犯错,它的问题绝不会一夜消失。但它在用自己的方式,认真、持续地做事——从电池到整车、从青训到国风。这份笨劲儿、轴劲儿,恰恰是一个优秀中国制造企业最难得的自觉,是底气,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波折都当成“抓把柄”的资本,而不是给成长留余地的必经之路,那么,比亚迪努力的意义何在?中国制造向上攀登的意义又何在?毕竟,“难而正确的事”,世上从没有轻易的捷径。面对流言和误解,比亚迪选择咬牙继续。有人看,不如他想象的多。有人信,也比他想象的少。但努力本身,不该因提防质疑而减速。对企业、对中国制造来说,真正的尊重,不是无条件的吹捧,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承认: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我们看见了努力,我们也配得上更好的未来。
终究,雨会停,天也会亮。在这个情绪密度超标的时代,需要我们偶尔放下“批评癖”、守点理性,给那些真的在做事的企业,留下喘息和前行的空间——否则,下一个“挨喷”的,说不定就是你心中的“国之重器”。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