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后浪第一辆座驾”,结果成了“后浪初次维权”,这反转剧情,吃瓜群众都惊掉了下巴。
小米SU7 Ultra那号称“宇航级碳纤”的前机盖,如今成了烫手山芋,几百号车主闹着要回血。
这事儿,咂摸咂摸,可不是一句“信息传递有偏差”就能蒙混过关的。
咱们先捋顺这瓜的来龙去脉。
小米SU7,自带流量光环登场,雷总亲自站台,各种“颠覆认知”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然后捏?
车主们喜滋滋地提了车,较真的老铁拿专业设备一测,嚯,所谓的碳纤,压根儿不含碳纤成分。
这感觉,就像你满怀期待地打开一桶“老坛酸菜牛肉面”,结果里面只有酸菜,不见牛肉,搁谁谁不窝火?
有人可能撇撇嘴,不就一机盖嘛?
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
但关键点就在这儿。
小米SU7 Ultra,卖的可不是平平无奇的代步工具,它卖的是“黑科技”、“高奢感”、“颠覆性”。
这碳纤机盖,就是这套说辞里的点睛之笔。
现在爆出是“贴膜货”,这不等于当场砸场子吗?
这事儿背后,藏着新晋车企的生存焦虑。
你想想哈,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些老炮儿,已经在市场里扎根了。
小米想插一脚,靠啥?
靠低价?
那卷不过比亚迪。
所以,只能靠“黑科技”、“高奢材质”这些噱头来博眼球。
但这种“先画饼后兑现”的套路,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
一旦饼画得太大,坑填不平,那就会引发信任危机。
毕竟,汽车这玩意儿,动辄几十个W,消费者图的是安心、踏实,而不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面对车主们的诘问,小米官方的回应,讲真,有点让人大失所望。
一句“信息传递有偏差”,再加两万积分,想大事化小?
这如意算盘,未免也太精了吧?
车主们要的,可不是积分,而是真挚的歉意和解决方案。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事儿一出,吃瓜群众开始扒小米的旧账,质疑这并非一时疏忽,而是“营销基因里的老毛病”。
这就有点诛心了。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品牌,如果总是仰仗过度营销来博出位,那迟早会翻车的。
这件事,往深了扒,也反映了咱老百姓对“虚假宣传”的容忍阈值越来越低。
过去,大家或许觉得,商家嘛,不吹牛怎么卖货?
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明,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内在价值。
你敢忽悠我,我就敢维权到底。
咱们再换个赛道想想,这些维权的车主,很多都是冲着小米的牌子去的。
他们笃信小米的品质,笃信雷总的承诺。
然后捏?
却被“贴膜”寒了心。
这种被信任的人反捅一刀的感觉,才是最让人意难平的。
平心而论,小米也不是没有机会力挽狂澜。
拿出诚意,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退一万步讲,就算不能满足所有车主的回血诉求,也应该拿出更靠谱的补偿方案,起码要让大家看到解决问题的诚意。
归根结底,汽车这玩意儿,靠噱头能红一时,靠实力才能笑到最后。
小米想要在汽车圈站稳脚跟,靠的不是“颠覆认知”,而是实打实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如果总是想着靠花活来博眼球,那迟早会被市场扫地出门。
这场闹剧,也给所有新晋车企敲响了警钟:消费者不是傻白甜,别把他们当韭菜薅。
只有真正把产品打磨好,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
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真相,终将水落石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