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Aion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广汽Aion不装了,摊牌了。

九万九千八,标称续航650公里,直接骑脸输出。

这个消息一出来,我就知道,事情开始变得魔幻起来了。这不是发布新车,这是广汽对着所有还在十万级油车市场和电车市场假装体面的友商们,发了一封战书,不,是一封勒索信。信上就一句话: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这车的名字叫什么?迅猛龙。讲真,这个名字取得典中典,非常精髓。它不是说这车性能像迅猛龙,而是说广汽的这个行为,像一只饿了三天三夜的迅猛龙,突然闯进了全是哈士奇的宠物乐园,主打一个降维打击,咬死一个算一个。什么风阻系数,什么溜背造型,什么晶莹紫月光米,这些都是障眼法。这台车的核心,就是价格,那个巨大无比、闪烁着霓虹灯效果的“99800”,像个纹身一样刻在每个同行的脑门上。

广汽Aion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有驾

我们来看看这台车所谓的技术,特别是那个自动驾驶。车顶上顶着个激光雷达,就是那个脑门上的发光蘑菇,芯片用的英伟达Orin-X,算力听着很666,还支持无地图导航。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赛博朋克,感觉下一秒就能开启任意门?

但你冷静下来想一想,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是什么?是干掉特斯拉吗?不是。是能在中国复杂到三体人看了都要重启宇宙的路况里活下来。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于你摄像头多,雷达强,算力高。而在于它能不能预判一个从绿化带里斜着冲出来的老大爷,以及他那辆集成了金钟罩铁布衫和因果律武器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就算装的是哈勃望远镜,责任也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所以,广汽宣传的这些高科技,你听听就好,它真正的价值,是让那个“99800”的价格标签看起来更合理,让你觉得“哇,我十万块钱买了个雷电法王”。

广汽Aion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有驾

然后是续航,全场高潮来了,650公里。

这个数字,讲真,特别玄学。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着巨大无比,真放到现实的盆里,浇上冬天的冷风、夏天暴躁的空调、以及堵在路上时你焦急的心情混合而成的“现实之水”,它会缩成什么样,只有天知道。我作为一个被生活盘了多年的中年人,我看续航,从来不看那个最大值。那玩意儿是车企用来修仙的,不是给我这种凡人通勤用的。我只关心一件事,在我下班快饿死、手机只剩2%电的时候,这车显示的剩余里程,能不能支撑我信它最后一次。

能不能到家,就是能不能到家。这种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广汽Aion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有驾

所以,Aion RT的650公里,你看成一个信仰就行了。就像很多人买特斯拉,他真的在乎那块大屏幕会不会死机吗?他在乎的是“我开的是特斯拉”这个事实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Aion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十万块预算的用户,产生一种“我能用买桑塔纳的钱,买到一个未来战士”的信仰。

而这个信仰,正在把整个市场拖入一场癫狂的内卷。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上最甜的那块奶油挖走了。那广汽Aion这个迅猛龙,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甚至想把桌腿啃下来一根。它在用一种自爆式的打法告诉所有人,在绝对的价格面前,一切的技术、品牌、情怀,都是花里胡哨。最好的营销,就是把价格标到对手的骨头里。最好的竞争手段,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在废墟上吃压缩饼干。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魔怔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Aion RT把车卖给网约车公司,一出手就是一千辆。为什么?因为网约车司机是这个世界上最精明、最不在乎品牌玄学的一群人。他们只算一笔账:成本。这车一公里电费一毛钱,保养便宜,十万块就能跑出以前二十万油车的效果,还能少进加油站闻汽油味,你说他们选谁?当大量的“迅猛龙”跑在街上,它就成了最硬核的移动广告。

这他妈的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上刑场!

车里面的配置?两块屏,十一喇叭,无线充电。说实话,看着还行,对得起价格。但你指望它用料多好?摸起来肯定全是硬塑料,但这个价钱你还想怎样?要啥自行车。讲真,我小区的那个充电桩,十次有八次是坏的,剩下两次被油车占着。人生。对于买这个车的人来说,内饰的触感,远没有每个月省下的油钱来得真实。

所以,这车到底行不行?真实续航有多少?快充会不会伤电池?

广汽Aion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有驾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广汽Aion通过这只“迅猛龙”,成功地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并且把所有十万到十五万级的对手,都架在火上烤。它用一个极端的价格,制造了一个极端的话题,逼着所有人必须对它做出反应。要么你跟进,大家一起跳进绞肉机里,卷到天荒地老;要么你装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潜在客户被这个价格屠夫一刀一刀地抢走。

它就像一部《道诡异仙》,功法练起来可能处处是坑,甚至会让你走火入魔。但它就是能让你在前期神功大成,把所有循规蹈矩的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能摩擦,就是能摩擦。

最终,Aion RT这台车本身是什么样,可能只有第一批车主和网约车司机会有最真实的答案。但它作为一个市场搅局者,一个掀桌子的人,它已经成功了。它用最野蛮的方式,重塑了所有人对十万级电车的想象。

就问你怕不怕?同行看了也得傻。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