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郑州的摩托车,很多市民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感觉这事儿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按规定,郑州市区从2007年开始就“禁摩”了,白纸黑字的通告和后来的地方法规都写得清清楚楚,范围划定在107国道以西、西绕城以东、连霍高速以南、南绕城以北。
可现实呢?
你只要在郑州三环内的主干道上站一会儿,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摩托车呼啸而过,有送外卖的,有上下班通勤的,甚至还有周末出来兜风的。
这就让人犯迷糊了:这摩托车,在郑州到底是能骑还是不能骑?
这种模糊的状态,其实最让人难受。
它不是简单地禁止或者放开,而是在规则和现实之间留出了一大片灰色地带。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开车在路上,旁边的摩托车手艺高超,在高架上穿来插去,确实让人捏一把汗。
但转念一想,又会看到摩托车从交警面前大摇大摆地开过去,交警却好像没看见一样。
有市民好奇,问过一位骑摩托车的大哥,说你们在三环里跑,不怕被查吗?
那位大哥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他说:“现在这情况,只要你别太嚣张,不闯红灯,不‘炸街’,就当个电动车老老实实地骑,一般没人管你。”
这话不知道有多少水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在郑州,摩托车的管理似乎全凭一种默契,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
只要你不惹事,似乎就能在禁令的眼皮子底下通行无阻。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一个城市的管理规定,如果变成了可以灵活掌握的“潜规则”,那它伤害最深的,就是那些老老实实遵守规定的人,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
这就像排队,所有人都好好排着,突然有个人插队成功了,还没人管,那后面排队的人心里会怎么想?
下次他是不是也想试试插队?
郑州以前搞市场外迁,为什么后来那么费劲?
就是因为最开始听话的商户,按照要求拆了铺子,结果新市场没跟上,自己赔了本。
而那些撑着不走的“钉子户”,反而等来了更好的条件。
这么一搞,谁还愿意当那个“听话的老实人”?
做好人的前提,是不能让好人吃亏。
如果遵守规则的成本,比不遵守规则的成本还要高,那规则的意义何在?
所以,郑州到底要不要禁摩,需要一个准确的说法和回应。
要么,就严格执行禁令,拿出当年整治酒驾的力度,让禁区内一辆摩托车都看不到,做到令行禁止,一视同仁。
要么,就正视现实,承认当年的禁令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情况,重新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
最怕的就是现在这种“薛定谔的禁摩”状态,让守法者寒心,让投机者得利,最终侵蚀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而且,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007年的禁摩令,是基于当时的情况。
那个时候,摩托车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大、污染严重、非法改装多等问题,加上城市监控技术不发达,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或许是无奈之举。
但现在快二十年过去了,情况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摩托车本身的技术进步了。
现在的国IV排放标准的摩托车,污染物排放已经很低,甚至比一些老旧的汽车还要环保。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CBS联动刹车系统等安全配置也越来越普及,大大降低了事故风险。
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新事物。
其次,我们的管理手段也升级了。
如今的郑州,大街小巷遍布高清摄像头,“天网”系统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想查处谁无证驾驶、谁在“飙车炸街”,后台数据一调,一抓一个准。
有了这么先进的“狙击枪”,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地毯式轰炸”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呢?
禁止一个交通工具,远不如精准地去管理驾驶人的行为来得有效。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需求变了。
随着外卖、快递等新业态的兴起,摩托车已经成为许多从业者重要的“生产工具”。
禁摩,让他们只能选择电动车。
但合规的国标电动车,续航普遍只有四五十公里,根本满足不了一天高强度的配送需求。
为了多接单、多挣钱,很多骑手被迫选择那些超标改装的电动车,这些车速度快、重量大、刹车性能差,实际上比合规的摩托车危险得多。
可以说,郑州的禁摩令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催生了超标电动车的泛滥,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其实,放眼全国,已经有不少城市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比如西安,2017年就解除了摩托车禁令。
他们并没有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推出了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划设摩托车专用道、严查无牌无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智能监管。
结果怎么样?
西安的摩托车保有量从14.7万辆增加到70万辆,但万车事故率反而从2017年的42起下降到了2024年的26.6起,降幅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早晚高峰,摩托车的平均通勤速度比小汽车快了43%。
这组数据有力地说明,只要管理得当,摩托车不仅不会给城市添乱,反而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所以,对于郑州来说,是时候重新审视“禁摩令”了。
一刀切的禁令,看似简单省事,实则隐藏着不公,也脱离了现实。
城市管理者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从“堵”的思维转向“疏”的思维。
可以考虑先在郑东新区、航空港区这些道路规划更现代化的区域进行试点,开放合规摩托车通行,并配套建设专用车道和停车区。
也可以针对外卖、快递等特殊行业,发放专用牌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们在特定区域和时段内通行。
说到底,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工具。
我们真正应该严厉打击的,是那些无视交通规则、危害公共安全的驾驶行为,而不是将所有摩托车骑手都拒之门外。
给守规矩的人一条合法的出路,同时用严厉的法规和先进的技术管住那些不守规矩的人,这才是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样子。
一个明确、公平、适应时代发展的政策,远比一个模糊、滞后、让人无所适从的“潜规则”要好得多。
郑州的市民们,正在等待一个清晰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