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30家上市汽车公司的上半年财务报表都陆续公布了,这份“期中成绩单”可以说是有喜有忧,清晰地描绘出了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图景。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价越来越便宜,各种优惠活动层出不穷,感觉买车的好时机到了。
但大家可能也会好奇,车企这样拼命降价,它们自己还赚钱吗?
这份成绩单恰好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平时不太被关注的积极变化,那就是汽车制造商们给上游供应商付钱的速度,正在悄然变快。
我们先来看整体的经营情况。
从收入上说,这30家车企在2025年上半年总共实现了1.52万亿元的营业收入,这个数字相当庞大,而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27%。
这说明整个市场的蛋糕确实是在变大,大家的购车需求依然旺盛,汽车行业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
然而,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数据是,虽然总收入增长了,但总的净利润却不升反降,同比下滑了5.79%,总额为441.73亿元。
这就出现了一个“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通俗点说,就是车企们更忙了,卖的车更多了,但最后揣进兜里的纯利润反而变少了。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内卷”,也就是激烈的价格竞争。
为了在市场上抢占份额,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加入了价格战。
这种竞争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数据显示,汽车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5.2%下降到了14.4%。
这意味着,每卖出一百块钱的东西,去年还能剩下15块2的毛利,今年就只剩下14块4了。
利润空间变薄,最终反映到净利润上,自然也就出现了下滑。
具体到各个企业,差距就更明显了。
在营业收入方面,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是当之无愧的巨头,是仅有的三家半年营收超过千亿的企业,它们的体量和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特别是比亚迪,以3712.81亿元的营收遥遥领先。
但要论增长速度,一些新能源新势力则表现得更为抢眼,比如零跑汽车、北汽蓝谷、小鹏汽车的营收增长都超过了百分之百,展现了惊人的爆发力。
当然,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包括广汽集团、一汽解放在内,出现了营收同比下降的情况,说明它们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如果说营收看的是规模,那么净利润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赚钱能力。
在这方面,比亚迪的表现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上半年实现了155.1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是唯一一家利润过百亿的公司。
这个成绩在整个行业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也证明了其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上的强大优势。
相比之下,有七家公司在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比如小鹏汽车和北汽蓝谷。
它们虽然营收增长很快,但前期在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巨大,目前还处于“烧钱换市场”的阶段,这也是很多新兴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分析完车企自身的盈利情况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对整个汽车产业链影响深远的积极变化。
今年六月份,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并且得到了国内主流汽车集团的积极响应。
这个条例的核心要求,就是让这些大型车企把拖欠供应商货款的账期,统一缩短到60天以内。
这件事听起来似乎离我们消费者很远,但它对于维持整个汽车工业的健康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辆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这些零部件背后是无数的中小供应商,他们生产螺丝、座椅、玻璃、芯片等等。
这些供应商的规模远不如整车厂,资金实力也比较薄弱,现金流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在过去,一些强势的整车厂往往会占用供应商大量的资金,一笔货款拖上半年甚至一年都是常有的事。
这对于小供应商来说是巨大的负担,他们既要垫付原材料成本,又要支付工人工资,如果回款太慢,很可能就撑不下去了。
而这次,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虽然政策执行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但已经初见成效。
统计显示,A股上市的23家车企,虽然应付账款的总金额因为生产规模扩大而有所增加,但一个关键指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就是平均需要多少天才能把欠供应商的钱付清,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个数字从去年的平均148.22天,下降到了今年的125.11天,足足缩短了23天。
这提前的23天,对于一个急需资金周转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及时雨”。
他们可以更快地拿到钱,去购买新的原材料,投入新的技术研发,或者改善员工的福利。
当整个供应链上的这些“毛细血管”都变得通畅和健康时,他们就能为主机厂提供更稳定、更高质量的零部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不仅是对中小企业的保护,更是对中国汽车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一次提升。
当然,各家企业的改善步伐并不一致。
有些企业像众泰汽车,虽然周转天数大幅下降了144天,但目前仍然超过300天,说明历史包袱较重,仍需努力。
而像宇通客车、中国重汽等商用车企业,付款周期则普遍较短,表现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像比亚迪这样的行业龙头,虽然应付账款总额巨大,但也在积极改善支付周期,这体现了其作为产业链“链主”的责任与担当。
总的来看,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车市,呈现出一幅复杂而真实的画面。
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白热化带来的普遍性盈利压力,几乎所有身处其中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寒意。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欣喜地看到,在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自觉行动下,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向更健康、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主动缩短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这一“反内卷”的举措,虽然短期内会占用车企自身的现金流,但长远来看,却是在为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夯实基础。
一个强大而稳固的供应链,远比短期的价格战胜利,来得更有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