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

两股力量在明暗角力:一边是新能源造车的热浪,另一边是沈玮和他的昶洧公司。表面上,科技创新的梦想照进现实,背地里,却是资本游戏和PPT融资的暗流涌动。这种对立,搅得整个行业风云诡谲。

时间拨回到2009年。新能源车在内地还没如今这么火,但谁都知道,未来十年大有可为。沈玮,这个会计出身的人,悄悄盯上了这块蛋糕。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2011年,沈玮买下了台湾“力武机电”,公司早已常年亏损。别人都避之不及,他却反其道而行,把公司改名“淳绅”,主营业务依旧是电动工具,和汽车八竿子打不着。关键时刻,他没想着真搞制造,反倒用算盘精打细算。

这一年,公司营收几乎为零。台湾证监会紧盯着,随时可能让“淳绅”退市。沈玮的办法很简单——在台北街头花8万元开了家面馆,面馆的营业额直接变成公司营收。

这样一来,退市危机被糊弄过去。面馆撑起了一家“新能源公司”的门面,这操作听着荒唐,却真实发生了。监管漏洞、政策空挡,被沈玮钻得明明白白。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2015年,内地大力扶持新能源车产业。沈玮看准时机,把目标对准江西赣州。赣南基金手握重金,和他一拍即合,准备联手砸下60亿。

这次,沈玮用专利入股,12.8亿专利作价。赣南那边出地出钱,整个项目看起来气势如虹。可公司账面上,真正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沈玮没急着造车,他忙着买专利。电池、车身、导航系统一样不落,最贵的GPS导航系统估价1.28亿美元。外界看热闹,觉得昶洧成了中国版特斯拉。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2019年,昶洧带着第一辆概念车登上法兰克福车展舞台。百公里加速3.2秒,续航650公里,数据听着唬人。可真相是,整车找上海代工,连仪表盘数据都对不上,只有一个外壳。

国内新能源行业早已卷成红海。别家拼死搞研发,昶洧却靠“故事”取胜。沈玮用PPT讲融资,用新闻稿刷存在感,讲得天花乱坠。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国家政策规定,想拿到量产资质,得先造15辆样车。昶洧凑了6辆代工样车,根本达不到要求。江西方面还专门申请特批,结果当然是没戏。

钱砸下去了,真车却没影。2021年,昶洧亏损高达3442.99万美元。大量供应商、员工四处讨债,公司陷入四面楚歌。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到了2022年,风声越来越紧。台北检察机关启动调查,指控沈玮财务造假、操纵股价、转移资金。110多个官司,50次限高令,沈玮彻底陷入泥潭。

绝大多数人以为,昶洧这回算是玩崩了。但沈玮依然没死心。2025年6月24日,昶洧突然用SPAC借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上市当天,股价2.05美元。短短三个月后跌到0.52美元,投资人损失惨重。昶洧的故事,成了中概股市场的又一场闹剧。

看似高科技的壳公司,背后却是PPT和专利兜售。沈玮并没打算真把车造出来。市场、政策、投资人,全都成了他手里的工具。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很多人问,沈玮到底是骗子还是天才?他手里确实有不少专利,都是货真价实。但这些专利的实际价值,很难支撑一个真正的汽车产业。

资本市场喜欢故事,喜欢爆点,喜欢所谓的“未来科技”。但真正的造车,是一场马拉松,烧钱、烧时间、烧团队。昶洧的“速成”模式,本质上是空手套白狼。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江西赣州的政府和基金,曾经满怀期待。可几年过去,留下的只是厂房、烂尾项目和一地鸡毛。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最终成了泡影。

行业里有一句老话:车是用钱堆出来的,但不是用故事堆出来的。昶洧的路走到头,提醒了所有后来者,光靠讲故事,终究撑不住现实。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有网友说得很扎心:如果沈玮真把心思花在造车,说不定能赶上这波红利。可惜他始终没把“车”当目标,而是把“钱”看得更重。

在新能源行业,真正能跑出来的企业,靠的是技术和产品。昶洧的PPT造车,注定只是昙花一现。那些热衷炒作、投机的公司,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资本和政策的博弈,是整个事件的底色。沈玮用面馆撑上市,用专利讲故事,最终还是被现实打回原形。监管、投资人、创业者,都该从中吸取教训。

2025年已过半,新能源热潮依然高涨。资本市场还会有新的“昶洧”出现吗?这场游戏会不会卷土重来,没人能说得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