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研碰撞测试存疑,涉嫌诱导危险驾驶,公安部应彻查

大伙儿最近上网,可能都刷到过一些让人心惊肉跳又忍不住多看两眼的视频。

内容大多是一辆看着挺普通的家用小轿车,对着一辆大货车就“咣”地一下撞上去了。

按咱们平时的想法,这不就是鸡蛋碰石头吗?

中国汽研碰撞测试存疑,涉嫌诱导危险驾驶,公安部应彻查-有驾

可视频里的结果往往让人大跌眼镜:大货车被撞得七零八落,小轿车却好像没啥大事,驾驶室还好好的。

看完之后,心里是不是也犯嘀咕:嘿,现在这车造得是真结实啊,以后在路上碰见大货车,是不是腰杆子也能硬一点了?

要是您真这么想,那可就得小心了,因为您可能正在被一种精心包装过的“安全感”给带偏了,这背后藏着的事儿,咱们今天得好好掰扯掰扯。

事情的起因,是一家叫“中国汽研”的机构。

这名字一听就很有分量,是国家级的汽车检测权威。

就在前不久,一场新车发布会上,他们播放了一段碰撞测试视频,主角就是一辆新上市的家用车和一辆8吨重的大卡车。

视频里,小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正面迎头撞向大卡车。

瞬间的冲击力,直接把大卡车的车头给撞烂了,连轮胎都被撞得跳了起来,场面相当震撼。

可画面一转,镜头对准了那辆家用车,配上几个醒目的大字:“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

这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小车简直是铜墙铁壁,连大卡车都奈何不了它。

这样的宣传,对于不懂行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冲击力太强了,很容易就觉得这车安全性能爆表。

但对于稍微有点驾驶经验,或者了解点交通安全常识的人来说,这事儿就显得有点不对劲了。

中国汽研碰撞测试存疑,涉嫌诱导危险驾驶,公安部应彻查-有驾

因为在咱们国家,从交管部门到驾校教练,再到每一个老司机,口口相传的一条铁律就是:“离大货车远一点!”这可不是胆小怕事,这是用无数惨痛的交通事故换来的血泪教训。

公安部门几乎每年、每个节假日都要发预警,提醒大家开车要保持安全距离,尤其要警惕大货车,这背后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咱们简单说说为什么大货车那么危险。

首先是盲区,大货车车身高、车体长,司机坐在驾驶室里,视野有非常多的死角,尤其是在车的右侧和正后方,基本上就是两眼一抹黑。

你开着小车在它旁边,以为它能看见你,实际上在它的后视镜里,你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其次是“内轮差”,也就是货车转弯的时候,后轮的轨迹比前轮要小得多,会形成一个扇形的危险区域,人或者小车一旦进入这个区域,就很容易被卷到车轮底下。

最后就是惯性,一辆满载的大货车,重量几十吨,跑起来就像一头失控的巨兽,惯性极大。

就算司机反应过来踩刹车,也需要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

数据显示,时速60公里的时候,它的刹车距离可能就超过40米了,真遇到紧急情况,根本刹不住。

了解了这些,咱们再回过头看那个碰撞视频,问题就来了。

既然现实中的大货车这么可怕,为什么视频里的小车能把它撞得那么惨,自己却安然无恙呢?

难道这车真的有什么“神功护体”?

其实,魔鬼就藏在细节里,一个视频里没有明说,但至关重要的细节:那辆被撞的大卡车,很可能是一辆空车。

中国汽研碰撞测试存疑,涉嫌诱导危险驾驶,公安部应彻查-有驾

这就好比看魔术表演,魔术师把箱子里的人切成两半,大家鼓掌叫好,但没人会回家拿自己家人去试,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是利用了道具和障眼法。

这个汽车撞卡车的测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它在一个特定的、经过设计的、理想化的条件下,展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可现实中的路况,远比实验室复杂。

根据交管部门的统计,咱们在路上遇到的货车,情况可大不相同。

高速公路上跑的半挂车,有八成以上都存在超长、超宽、超高的问题,有些拉货的“百吨王”更是屡见不鲜,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49吨上限。

在国道和乡镇道路上,拉沙子、石头的工程车,超载个百分之三五十都是普遍现象。

真正空着车在路上跑的货车,只占少数。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用一辆空载的、重量可控的“道具车”来做碰撞测试,然后大张旗鼓地宣传小轿车有多么安全,这就像是拿一场表演赛的成绩,去吹嘘自己能在世界大战里活下来一样,是在偷换概念。

这种宣传的危害非常大,它不是在普及安全知识,而是在传播一种危险的错觉。

它会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削弱驾驶员心中那根“远离大货车”的弦,让人产生一种“我的车很结实,不怕撞”的侥幸心理。

一旦这种心理被带到真实的道路上,当一个驾驶员真的以为可以和大货车“硬碰硬”而放松警惕时,悲剧的发生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

中国汽研碰撞测试存疑,涉嫌诱导危险驾驶,公安部应彻查-有驾

这种行为,已经不单单是夸大宣传那么简单了,它实际上构成了对危险驾驶行为的一种诱导。

我国的《广告法》和《刑法》里都有明确规定,利用广告做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情节严重的,不仅要罚款,相关责任人还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表演式”的碰撞测试,正在变成一股风气。

权威媒体《半月谈》都发文批评了这种现象,指出一些车企为了营销、为了制造“爆点”吸引眼球,把本该严肃科学的碰撞测试,搞成了作秀。

什么下雨天对撞、侧面夹击碰撞,各种极端、非标准的测试项目层出不穷,目的就是为了画面好看、有冲击力。

当一个本该中立、权威的检测机构,它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车企委托的测试项目时,它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就难免会受到质疑。

这就好比一场球赛,裁判员的工资是其中一支球队发的,那这场比赛的结果还能让人完全信服吗?

这种把安全测试当成营销手段的恶性竞争,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和每一个消费者。

它会让企业把更多的钱和精力花在怎么做宣传、怎么搞噱头上,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研究真正的安全技术。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坏风气,谁会吹牛谁就能卖得好,认真做产品的反而被埋没了,这对于正在努力走向世界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汽车安全,是天大的事,是直接关系到人命的大事,它绝不应该成为企业用来在发布会上炫耀、在网络上吸引流量的工具。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透明、更加科学、更加负责任的测评体系。

监管部门应该站出来,为这些五花八门的测试立下规矩,任何公开的测试,都必须把所有的测试条件、参数和原始数据清清楚楚地公之于众,不能再让企业藏着掖着,只把最好看的结果拿出来给我们看。

对于那些故意误导消费者、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罚。

只有让安全测试回归它守护生命的本质,让企业之间的竞争回归到核心技术的比拼上,中国的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也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树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良好形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