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咱们身边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多了,好多朋友在买车的时候,都会听到两个听起来很像的词,一个叫“增程式”,一个叫“插电混动”。
这两个都挂着绿牌,都能用电,也都能加油,可把人给弄糊涂了。
销售人员往往都说得天花乱坠,到底哪个更适合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家用呢?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里头的门道给捋清楚,看看这两种技术路线在咱们实际用车生活中,到底谁更稳当,谁更实在。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俩兄弟到底是怎么干活的。
增程式电动车,说白了,它本质上就是一辆纯电动汽车,只不过车上多背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这个发动机我们管它叫“增程器”。
关键点在于,这个发动机它自己不出力去直接开车轮,它的唯一工作就是烧油发电,然后把发出来的电存到电池里,或者直接供给电动机,最后还是由电动机来驱动车子前进。
这个过程就像你家里停电了,你搬出来一台汽油发电机给冰箱和电灯供电一样,发电机本身不制冷也不发光,它只是个能源中转站。
而插电混动车,它的结构就要复杂一些,也灵活一些。
它车上既有一套完整的电动机和电池系统,也有一套能独立工作的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系统。
这就厉害了,它等于是个“双料选手”。
在市区里堵车慢行,它可以只用电,安安静静的,跟纯电车没区别。
可一旦上了高速,需要长时间稳定行驶的时候,发动机就可以直接通过离合器挂上挡,像普通油车一样直接驱动车轮跑,这时候电动机就可以歇着,或者在需要超车的时候搭把手,出点力。
搞清楚了基本原理,咱们再来看看实际开起来的差别,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这个差别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很多增程车主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城里开,电量足足的,车子又静又顺,感觉特别高级;可一上高速,长途一跑,电很快就用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增程器,也就是那台小发动机,就得被迫启动开始拼命干活了。
问题就出在这儿,一台小排量的发动机,要带动一辆两吨多重的大车,还要同时给大电池充电,它只能把自己的转速拉得非常高,经常在三四千转以上嘶吼。
那种声音,很多车主形容就像拖拉机在耳边响,嗡嗡的,连方向盘都跟着发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能量转换的效率问题。
增程式的能量路径是“油→电→动”,汽油燃烧的化学能先变成发动机的机械能,再变成电能,最后电能再变回驱动车轮的机械能。
这个过程转了两道手,每一次转换都会有不小的能量损失。
有专业测试算过,这个过程下来,能量效率可能要凭空跌掉百分之二三十。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结果:一台排量只有1.5升的增程车,在高速上亏电行驶,油耗能轻轻松松跑到百公里八九升,甚至更高,快赶上一台3.0T大排量油车的油耗水平了。
你加的油,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变成前进的动力,而是变成了噪音和热量,白白浪费掉了。
反观插电混动车,它在高速上的表现就从容多了。
当车速起来以后,系统会自动判断,让发动机在它最舒服、最省油的转速区间直接驱动车轮。
这个过程是“油→动”,能量直接从发动机传递到轮子,中间环节少,效率自然就高。
所以我们看到,像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的插混车,在高速上即便不怎么用电,油耗也能稳稳地控制在百公里五个多油,这对于一辆尺寸不小的SUV来说,是非常经济的。
从这个角度看,插混技术在高速工况下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为了掩盖增程器在高速上噪音大的问题,车企们是怎么做的?
答案很简单,堆料。
他们在车门、底盘、防火墙这些地方,拼命地塞隔音材料。
有拆车节目发现,有的增程车光是隔音棉就用了将近8公斤。
这些隔音材料可不便宜,最终的成本都摊在了车价里,也就是说,消费者多花了好几万块钱,买的可能不是更先进的技术,而是更厚的“消音棉”。
这就像治标不治本,你只是花钱买了个耳塞,假装听不见问题而已。
尤其是在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的环境里,电池性能下降得厉害,增程器需要更频繁地启动来补电,那种“拖拉机”般的噪音会来得更突然、更频繁,体验感会大打折扣。
除了油耗和噪音,动力表现也是一个关键。
增程车在电量充足的时候,加速确实很猛,电动机的响应速度飞快。
但一旦进入亏电状态,它的动力就会出现明显衰减。
因为那个小发动机发出来的电,既要驱动车辆,又要给电池充电,功率是有限的,很难再提供像满电时那样酣畅淋漓的加速感。
很多车主反映,亏电后超车都得犹豫一下,油门踩到底,只听见发动机在吼,车速却上得慢悠悠。
插电混动车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更均衡。
即便是电量不高,在需要急加速超车的时候,发动机和电动机可以瞬间合力,共同输出强大的动力。
发动机负责持续的后劲,电动机负责瞬间的爆发力,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让驾驶者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
这种全场景下的稳定动力输出,是增程车目前还难以企及的。
最后,我们再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看,比如保值率。
二手车市场是最能反映一辆车真实价值的地方。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开了三年的增程车,其保值率大约在45%左右,而主流的插电混动车,保值率能稳定在58%以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二手车商和懂行的买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插电混动车有一套完整的发动机系统,即便电池老化了,它依然可以当作一辆性能不错的油车来开,可靠性更高。
而增程车过分依赖电池和电机,一旦核心的电驱系统出了问题,维修成本高,而且那台小小的增程器也无法独立承担起驱动整台车的重任。
总的来说,增程式电动车在特定的使用场景下,比如绝大多数时间在市区通勤、家里有方便的充电桩,它确实能提供接近纯电车的驾驶体验。
但如果你的用车需求更多样,经常需要跑长途、上高速,或者充电不那么方便,那么插电混动技术所展现出的全工况适应性、燃油经济性和动力稳定性,无疑是更成熟、更可靠的选择。
技术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真正解决我们普通人在各种生活场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当展厅里的“静音神话”在高速公路上被打破时,我们才更应该冷静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全场景的从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