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的汽车圈,正经历冰火两重天。欧洲车企集体 “过冬”,沃尔沃一年亏掉 16.9 亿美元,福特急着脱手;中国这边却热火朝天,全年卖出 1364 万辆车,成了全球最大市场。就在这时候,李书福带着吉利找上门,要花 120 亿买下沃尔沃。
有人说他疯了。当时吉利一年才赚 11.8 亿,这笔钱相当于把 67 年的利润全砸进去。更有意思的是,福特当年买沃尔沃花了 64.5 亿,如今 18 亿就卖,等于打了两折。李书福偏说这是机会,从 2007 年就盯着,等的就是这个时候。
别以为这是 “空手套白狼”,这里面全是门道。钱从哪来?25% 是吉利自己的,剩下的找大庆国资帮忙,再加上银行贷款,甚至连福特都借了 2 亿。最关键的是签了对赌协议,把 2000 项安全专利和两个造车平台牢牢锁在手里。
收过来之后,李书福没瞎折腾。定下三条规矩:不插手沃尔沃的日常经营,不抢技术,不逼着赚钱。哥德堡的总部保留着,该怎么研发还怎么研发。但暗地里,中欧研发中心成了 “技术传话筒”,后来的领克品牌,就是用沃尔沃的 CMA 架构造出来的。
15 年过去,这笔买卖赚翻了。沃尔沃 2014 年就开始赚钱,到 2021 年一年能赚 155 亿人民币,十年总共赚了 130 亿美元。2021 年沃尔沃上市,市值 200 亿美元,比当初的 18 亿涨了 10 倍。吉利自己的市值也涨到 1700 亿港元,是原来的 8.5 倍。
技术上的好处更不用多说。沃尔沃的 City Safety 系统用到吉利车上,中保研测试拿满分的车型越来越多。电动化转型时,原来的 PMA 平台变成 SEA 浩瀚架构,极氪 001 在欧洲安全测试里拿了五星。
市场也打开了。领克在欧洲一年能卖 4.8 万辆,极氪卖到 40 个国家,海外收入占了 23%。在比利时和瑞典的工厂,还能避开欧盟的关税,这步棋走得真妙。
这事儿给中国企业趟出了条路。买东西得趁人家缺钱的时候,比如金融危机时福特着急卖,价格就好谈。但不能只看便宜,得挑有真东西的,比如沃尔沃的安全专利。
整合的时候也有讲究,先各干各的别乱插手,再慢慢共享技术,最后融合出新产品。领克就是例子,用沃尔沃的技术,加上吉利会控制成本的本事,单车利润翻了 3 倍。
当然也有要注意的。有些混动技术还没完全吃透,还得靠欧洲的研发中心。中国工人工资低是优势,但也得考虑当地的情况。
现在看,中国车企早就不是只靠市场换技术了,而是用资本拿到技术,甚至能影响行业标准。沃尔沃的安全标准,都能让欧盟法规改一改。
李书福这 15 年,从敢赌的人变成会布局的棋手,最后建起了多品牌的体系。说到底,好的收购不是赚差价,是让自己在行业里站得更稳。你觉得下次中国车企还能找到这样的机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