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曾提出观点: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技术壁垒到文化鸿沟,从供应链重构到合规性迷宫,能力建设正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需秉持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善用既有优势、追求更高目标、打造全局能力。
当前阶段,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规模制造与供应链组织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制胜关键在于将这些优势发挥至极致,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以“出海一哥”奇瑞汽车为例,我们可以梳理出企业出海必备的几项核心能力。
首先,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实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这是产业出海的关键依托。纵观奇瑞的动力总成体系,已构建起一幅兼容并蓄的技术图景:从传统发动机到混动专用发动机,从混动专属变速箱到电驱动产品,全品类矩阵蔚为大观。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背后是一套自主掌控的完整开发体系,将电控系统、电驱动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尽收囊中,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攻坚能力,彰显了技术布局的深度与底气。
除了单点技术领先,技术应用的广度——即用户生态和应用场景的覆盖范围——是巩固科技创新优势地位的重要维度。作为中国首个推出自主车企服务品牌的推动者,奇瑞早在2000年代初便跳出了“卖车即终点”的传统思维。彼时,自主品牌普遍将服务视为售后补充,而奇瑞率先提出全生命周期服务概念,从用户购车前咨询,到用车过程中的维修保养,再到换车时的置换支持,构建了行业首个覆盖“选、购、用、换”全链条的服务体系。这种“体系化”思维,不仅将服务由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关怀,真正将客户转化为“朋友”,也为后来的用户生态奠定了基础。如今,奇瑞推出“车主健康守护计划”,本质是将关注点从过去的“质保对象”——车辆,延伸至用户本人,从“单一车辆”拓展到“用户的生活场景”,旨在将车企与用户的关系从“朋友”进一步升级为“家人”。
其次,制造能力。
制造业是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制造业产能溢出是一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阶段。当一国的制造能力超越国内消化能力时,产能输出既是为本国经济拓展空间,也是平衡国际贸易供需之举。回顾历史,美国、德国、日本均经历过制造业产能全球扩张的过程。当前,奇瑞凭借成熟的产业链配套、高效的工程化能力和显著的规模成本优势,受到各国广泛欢迎。
制造能力出海不仅是产能的转移,更是中国工业标准、管理体系和产业协同能力的全球延伸。通过在海外建设工厂,中国企业能更好地融入当地产业链,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同时提升产品的本地化适应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供应链组织能力。
出海后,中国企业需发挥强大的供应链组织能力,从单纯的“生产者”升级为供应链的“引领者”。这要求企业具备全球视野的供应链规划能力、本地供应商开发培育能力、跨地域协同管理能力、风险平衡能力等一系列新要素。奇瑞在海外拥有超过5300家网点,遍布80个国家,甚至在哈萨克斯坦荒漠小镇都设有维修点,堪称“耐力型布局”,其思路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当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断裂时,许多车企措手不及,奇瑞却能依靠其本地化工厂体系渡过难关。
最后,数据合规能力。 这一点在当前尤为重要。全球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已出台数据合规及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为代表的法规,其严格的处罚机制(欧盟累计罚金已超53亿欧元)已成共识,处罚涵盖透明度、用户权利、数据跨境等多个维度。GDPR的“数据主权”要求对奇瑞构成了系统性挑战。作为全球数据治理标杆,其对产品架构、出海路径、数据链路、安全边界与组织治理均提出极高要求。奇瑞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数据合规要求的影响,尤其在数据跨境流动、高额处罚风险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方面。奇瑞借鉴了国内外各行业的先进经验,自2023年起,以欧洲数据合规治理为“桥头堡”工程,开启了数据合规体系建设之旅,旨在快速排查风险、稳步构建体系,并逐步向上下游推广。凭借“奇瑞速度”,其数据合规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跨越。
综上所述,企业成功出海绝非单点能力的胜利,而是科技创新、规模制造、供应链组织与数据合规四大核心能力协同作战的结果。奇瑞汽车的实践表明:唯有将技术纵深转化为产品优势,将制造能力适配于全球市场,以韧性供应链抵御风险,并以合规体系赢得信任,中国企业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