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走在街上,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汽车越来越多了。
这种新能源车,过去看着还挺稀奇,现在感觉都快成了街景的一部分。
咱们今天就来聊一个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城市——成都。
说到成都,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火锅、茶馆、大熊猫,那种悠闲又安逸的生活节奏。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座以“巴适”闻名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高科技赛道上,已经悄悄跑到了全国前列,甚至可以说是“领跑者”。
就在前不久,一个数据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市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08万辆。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在成都的马路上,平均每七辆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更关键的是,成都是一个不限制购买汽车的城市,不像北京、上海那样需要摇号或者拍牌。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能自由买车的环境里,能有超过一百万的车主主动选择新能源,这背后的原因就非常值得咱们琢磨了。
成都当初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
可现在才2024年过半,不仅目标提前完成了,还超出了三十多万辆,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发展快”就能解释的。
这背后,其实是成都下的一盘大棋,一步一步走得非常扎实。
要看懂成都的这盘棋,得先看看它所在的整个四川省的大环境。
今年上半年,四川的经济成绩单非常亮眼,整个地区的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5.6%,这在当前环境下是个相当不错的数字。
而在所有行业里,最抢眼的就要数绿色产业了。
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36.5%和11.0%,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更是翻了2.4倍。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里,孩子学习成绩好,离不开家里创造的好环境和父母的大力支持。
成都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整个四川省全力发展绿色经济这个大背景之上的。
有了这样的支持,成都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往前冲。
那么,具体到成都自己,它是怎么让市民们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电动车的呢?
他们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就是先从大家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公共领域开始。
你想想看,我们普通人一天里接触最多的车是什么?
肯定是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
成都就从这几个地方下了大力气。
现在,你去成都坐公交,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启动时悄无声息、行驶起来又平又稳的电动大巴。
你要是打个出租车或者叫个网约车,十有八九来接你的也是一辆绿牌车。
据统计,现在成都的公交、出租、网约车这些领域,新增或者更换的车辆,已经实现了百分之百都是新能源车。
甚至连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比如城市里送货的物流车、搞卫生的环卫车、送信的邮政车,新增和更换的车辆里也有超过八成是新能源的。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让新能源车变得随处可见,成了一个日常的存在,大家看多了、坐多了,自然就没了陌生感和疑虑感。
其次,当人们发现这些每天高强度运行的公共车辆都能用得好好的,就会对新能源车的可靠性和续航能力产生信任。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广告牌,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市民:“新能源车,靠谱!”。
到今年六月,成都公共领域的新能源车已经超过了25万辆,整个公共领域的电动化率超过了80%,这个目标同样是提前达成的。
光让大家看着还不够,还得让大家买起来觉得划算、用起来觉得方便。
于是,成都又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有鼓励也有约束。
约束方面,他们通过地方立法和加强尾气监管,一方面规定某些领域必须用纯电动车,另一方面也给那些排放不达标的老旧燃油车主施加压力,鼓励他们把车换成更环保的新能源车。
但更吸引人的,还是那些实实在在的“胡萝卜”。
除了国家给的补贴,成都市自己也拿出了真金白银来补贴,并且还叠加了一系列普通人最关心的福利。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限行”。
在很多大城市,燃油车主都要头疼每周总有一天自己的车不能上路,但在成都,只要你开的是绿牌新能源车,就可以享受全年无休的通行权利。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因为限行而烦恼的家庭下决心换车了。
再加上停车费减免、充电享受优惠电价等等,算下来,买一辆新能源车不仅为环保做了贡献,在日常使用成本和便利性上,也比燃油车有了巨大的优势。
当一个选择既环保又省钱还方便的时候,市场的活力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当一个城市里有了超过一百万的新能源车用户,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且稳定的消费市场。
这个市场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汽车制造商们纷纷前来投资建厂。
所以我们看到,成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今年前五个月,成都造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猛增了402.2%,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意味着,“成都造”的新能源车,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循环:市民愿意买车,推动了本地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发展了,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税收,城市就有更多的钱去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越好,市民用车的体验就越方便,就更愿意买新能源车。
这个良性循环一旦转起来,整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电动化打下坚实基础之后,成都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自动驾驶。
在成都的龙泉驿区,已经有一支由1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和2辆自动驾驶小巴组成的车队,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开放道路上。
这些车上装满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能够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车辆可以完全自主地行驶、识别障碍物、通过红绿灯路口。
更厉害的是,它们用上了一种叫“车路协同”的技术,能让汽车和路边的设施、交通信号灯“对话”,提前知道前方路口的状况,甚至能“看到”被建筑物挡住的角落,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当地市民只需要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就能约到一辆这样的“未来汽车”,体验一把科幻电影里的出行方式。
这个项目已经安全运行了超过60万公里,服务了上万人次,还创下了全省范围内的四个“第一”。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试验品了,而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商业应用。
除了龙泉驿区,在成都的未来科技城,自动驾驶的公交车也已经拿到了上路测试的牌照,下一步就要开始载人示范运营了。
从推动公共交通全面电动化,到为私家车主提供全方位的便利,再到大力发展本地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最后到布局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成都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有章法。
它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性地在构建一个从应用到生产、从现在到未来的完整新能源汽车生态。
今天我们在成都街头看到的景象,或许就是未来更多中国城市的样子。
这种扎扎实实的发展路径,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出行方式,也为整个国家的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生动而有力的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