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太阳真够毒辣的。那天我跟维修师傅随手一聊,他说:这是车子最不想碰的高温环境,温度一上四十度,电池不给力,传感器就闹情绪。聊着聊着,我就想到最近广汽华为启境那首车刚在新疆完成夏测的事儿。
据官方说,这车顶着极端高温跑了好几天,没翻车,挺过了测试(体感/样本少)。这可不容易——一般新能源车型在高温环境下,电池管理系统得像个老妈子,时时刻刻盯着温度,不然电池膨胀、续航骤降,那后果你懂的。华为那边的智能驾驶加智慧座舱,号称是黑科技加持,但我心里直犯嘀咕,这种技术到底是不是能扛住真实的环境虐待?
我记得跟一个做新能源电池的朋友聊天,他说新车的散热就像冬天给电池穿了件空调服,听得一头雾水。后来想想,大概是通过让空调系统主动调节电池温度,而这背后其实是供应链多家厂商和配件的协调结果——好比你做一道复杂家常菜,主料虽重要,但调味料、火候控制缺一不可。没想到,供应链这锅大杂烩,也是决定一款车能不能活着出来的关键。
启境首车的CEO刘嘉铭在微博上还特别提到,这次夏测通过不简单,团队全力以赴,未来会尽快上市。哎,听起来挺给力,毕竟刘哥在广汽丰田干了25年,策划过汉兰达、凯美瑞,说话带点分量。不过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不少车企在宣传上都会把测试描述得惊天动地,实际产品还得细品。是不是有点大吹大擂了?嗯,感觉才有点收敛——技术虽牛皮,但市场和用户的挑剔才是终判官。
对比一下,像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也都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代表。特斯拉的软件迭代快,但在部分高温环境下有电池续航衰减的吐槽;比亚迪的热管理靠谱,算下来百公里能省个几块钱电费(粗算/保守估计)。启境会怎么折中?我在想,启境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做好,但供应链复杂性没解决好,用户体验可能就走样。
说到供应链,这次启境合作华为,从研发角度讲就像合伙做饭,华为提供智能中枢,广汽负责整车调校。但每个零部件都是独立食材,哪怕一个配角出错,整个菜的味道都会炸裂。再加上今年全球芯片还紧缺,当时厂家能把测试通过,得有点拼命三郎的味道。卖车端的朋友跟我抱怨:这货,光调试软件都得一整个团队持续坐班,挺烦的。我能理解,有技术也是折磨人的活。
咱往轻松点说,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智能座舱到底给普通用户带来多少实在感?我碰到几个买车的说,屏幕大归大,无非就是个花瓶,关键还是得好用,不然人机交互变花里胡哨,不疼不痒的体验还不如按键实用。你们觉得智能真的能在座舱用起来,日常用车惯会改变多少?
启境的定位是年轻群体,这点有意思。年轻人买车,除了性能和设计,还挺看重智能和科技感。智能汽车的维护门槛会不会因此提高?我估计不少车主抱怨保养贵,软件升级烦,该换硬件还得摇号啥的,买前没告诉你。对供应链来说,这就像多用料了酒香还是变成了酒糟,味道没法保证。
跟销售聊过,他们说这车订价应该和广汽丰田高配差不多,竞争Model 3、比亚迪汉这样的大市场。百公里成本从电费+保险+维护粗算,可能比传统燃油车低20%-30%(我随口算的,体感估计差别挺大)。不过我一直嫌麻烦,想着智能车如果维护、升级流程不顺畅,实际成本未必低。技术先进和使用方便是两码事。
说个事吧,上次吃饭时一个熟悉的同事说:启境要真如广告说的那样智能,能不能先从自动泊车做起?现在很多车型停个车还得手动,不然市场说不过去。我觉得这话挺实在,因为研发中哪个功能先上线、先好用,就是面临的各种折中。汽车不像手机,软硬结合太紧密,一个微小bug可能要召回。你说智能驾驶真成熟了,为什么刹车失灵什么的新闻还时不时爆一回?
这让我想到,网络上风评和实际体验有时脱节。华为的智能标签,加上广汽的制造背景,照理说是优势互补。但现实总是不完美。这也提醒我之前说的黑科技带来革新可能夸张了点,技术研发有个迭代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了,朋友们是否也注意过汽车软件更新频率?启境这类新品牌会不会踩很多坑,升级后反而出毛病?(这段先按下不表)技术虽好,落地还得看车主用起来怎么样——这点,没人敢打包票。
说到这些,我忽然好奇,你们觉得未来智能驾驶发展,是不是应先行解决极端天气适应,或者更应关注用户体验的平滑过渡?天天追求技术指标,会不会反而丢了车该有的实用和安全感?
车窗外风吹过,太阳下那块微微泛白的塑料饰板反射出刺眼的光。启境首车新疆的夏测刚结束,远处的沙尘滚滚,考验还在继续。这车能不能成为年轻人心里的神车?答案还有太多变量,或许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微动传感器反复校准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