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近期凭借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估值最高的企业。这一估值较2024年的26亿美元增长了15倍,远超行业前辈波士顿动力(估值约15亿美元)和特斯拉Optimus(估值未公开但量产进度较慢)。其估值跃升的核心逻辑可从技术突破、资本押注、产业合作及行业趋势四个维度解析:
一、技术迭代:从基础任务到通用智能的跨越
Figure的两代产品已实现从工业级到类人化的关键突破:
Figure 01
(2023年发布):基础工业场景验证机型,身高1.7米,可搬运100公斤重物,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等基础任务。其核心价值在于验证了电动驱动系统的可行性,解决了液压驱动机器人成本高、维护复杂的痛点。 Figure 02
(2024年发布):类人化交互里程碑,自由度提升至35轴(手部16轴),行走速度达2米/秒,续航延长至20小时,搭载OpenAI定制的视觉语言模型(VLM),可理解语义并完成精细操作(如翻转手腕抓取零部件)。其6个RGB摄像头+激光雷达的感知系统,以及2.25千瓦时电池的模块化设计,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Figure 03
(2026年量产计划):专为规模化生产设计,采用注塑/压铸工艺替代CNC加工,成本降低78%;电池集成到躯干结构中,能量密度提升94%,支持5小时峰值运行和2kW快充。BotQ工厂首条产线规划年产能1.2万台,目标4年内扩产至10万台。
二、资本押注:顶级机构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Salesforce等产业巨头参投,融资额超10亿美元。资本热捧的背后是对“通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战略判断:
技术路径被验证
Figure的双系统架构(70亿参数主模型+8000万参数运动AI)已实现从指令到动作的端到端映射,其Helix模型在2025年演示中展示了多机器人协同作业能力。 商业化时间表明确
与宝马的合作已进入量产前测试阶段,2026年产能落地后,预计单台机器人成本可降至5万美元以下,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15万美元)。 产业链垂直整合
Figure自主研发电机、传感器、电池等核心部件,并通过BotQ工厂实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这种模式被资本视为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瓶颈的关键。
三、产业合作:宝马背书下的物流场景突破
Figure与宝马的合作是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里程碑:
合作内容
双方于2024年1月签署协议,Figure机器人在宝马南卡罗来纳州工厂执行钣金件装配等重复性任务。测试数据显示,Figure 02的定位精度达±2mm,节拍稳定性满足汽车产线要求。 示范效应
宝马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其产线验证为Figure赢得了其他潜在客户(如亚马逊、联邦快递)的信任。据透露,Figure已与多家物流巨头展开合作洽谈,计划2026年部署首批5000台机器人。 技术反哺
宝马提供的工业场景数据加速了Figure的算法迭代,例如通过分析2000小时产线作业数据,Figure优化了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算法,将跌倒概率从0.3次/小时降至0.01次/小时。
四、行业趋势: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化爆发前夜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正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关键转折:
市场规模预测
GGII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63.39亿元,2030年突破640亿元,2035年超4000亿元。劳动力短缺(如德国制造业劳动力缺口预计2030年达150万)和技术成本下降(伺服电机成本年均降12%)是主要驱动力。 政策支持
美国《国家机器人计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优先发展领域,欧盟“数字十年计划”拨款20亿欧元支持具身智能研发,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明确202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实用阶段。 竞争格局
Figure在技术参数(自由度、续航)和量产规划上领先,但特斯拉Optimus(2025年启动试点)、Agility Robotics(估值17.5亿美元,亚马逊投资)等对手在成本控制和场景聚焦上各有优势。行业洗牌将在2026-2028年展开,具备全栈技术+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望胜出。
五、风险与挑战:估值泡沫与技术落地的博弈
尽管Figure的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其潜力的乐观预期,但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瓶颈
动态环境下的复杂决策能力不足,例如在宝马工厂测试中,机器人对突发障碍物的反应速度(0.8秒)仍慢于人类(0.3秒)。 量产成本
当前Figure 02的制造成本约8万美元,虽低于行业平均,但距离5万美元的盈利目标仍有差距。规模化生产后,供应链管理(如精密减速器的良率)将成为关键。 商业模式
物流场景的ROI(投资回报率)约100%-150%,回收周期2年,但医疗、家庭等场景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Figure需在2026年前证明其跨场景复制能力。 竞争压力
特斯拉Optimus凭借自动驾驶算法积累和超级工厂经验,可能在2027年后实现成本反超;中国宇树科技(估值100亿元)、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元)在运动控制和成本控制上具备差异化优势。
结语
Figure的390亿美元估值本质上是资本对“通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远期押注。其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及宝马背书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但若无法在2026年实现量产并产生稳定收入,估值泡沫可能破裂。未来三年将是关键窗口期,Figure需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和场景拓展上同时发力,方能在这场“人形机器人革命”中确立领导地位。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