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惹争议,激光雷达神秘消失

最近,汽车圈里因为一张照片,可以说是炸开了锅。

这张照片的主角,正是很多人都翘首以盼的新款问界M7。

照片里是新车的内饰,乍一看,科技感十足,中控台、副驾驶座前、再加上司机的仪表盘,整整齐齐地摆了三块大屏幕,看起来非常时髦。

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惹争议,激光雷达神秘消失-有驾

但是,很多眼尖的网友和准车主们,却从这张图里看出了不对劲的地方,一个让他们心里咯噔一下的变化:那个之前问界M7车顶上标志性的、像个小犄角一样的激光雷达,竟然不见了。

这个发现,瞬间就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

要知道,很多人之所以选择问界,甚至早早地就交了定金,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华为那套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系统去的。

而那个车顶上的激光雷达,在大家心目中,就是这套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眼睛”,是它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的保障。

现在这只“天眼”没了,换成了给后排乘客看电影的“大彩电”,这让许多人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觉得有点被“背刺”了。

大家纷纷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问界为了省成本,把最核心的安全配置给拿掉了吗?

这波操作,让不少已经付了钱的准车主心里直打鼓,感觉就像是自己满心期待的一份豪华大餐,端上来却发现主菜被换成了一盘小点心,心里那滋味别提多复杂了。

其实,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

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任何一个成熟的汽车品牌,在推出一款重要车型的时候,几乎都不会只用一个配置去打天下。

通常的做法,都是推出高、中、低不同的配置版本,来满足不同预算、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这就像我们去买手机,有标准版,也有Pro版,价格不一样,功能和配置也各有侧重。

所以,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这次网上流传出来的这张没有激光雷达的内饰图,很可能只是新款问界M7即将推出的一个入门级或者叫非智驾版的车型。

这么做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拉低整个车系的入门价格。

比如说,原来带激光雷达的版本可能要卖到二十七八万,现在推出一个不带的版本,价格或许能下探到二十五万左右。

这样一来,它就能够到更多原来可能在考虑比亚迪唐或者理想L6这些车型的消费者。

对于这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对最高阶的自动驾驶功能没有那么强的执念,反而是对车内空间、乘坐舒适度以及娱乐功能更感兴趣。

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惹争议,激光雷达神秘消失-有驾

从这个角度看,问界提供一个“三块大屏”但没有激光雷达的选项,并非是“砍掉”了核心配置,而更像是一种“新增”的选项,是为了把市场覆盖得更广,去争取那些预算相对有限,但又想体验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家庭用户。

这在商业策略上,是完全说得通的。

说到这里,隔壁理想汽车的销售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理想L7这款车,就分了带激光雷达和不带激光雷达的版本,两者之间差价大概是三万块钱。

从最终的销售结果来看,确实有超过九成的用户,宁愿多花这三万块钱,也要买那个带激光雷达的高配版。

这个数据充分说明,在当下的消费观念里,大家对于“安全”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愿意为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买单。

但反过来看,这也意味着,仍然有接近一成的用户选择了不带激光雷达的版本,说明这个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问界看到这一点,为这部分用户也提供一个选择,也是一种精准的市场布局。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我们理解了车企推出不同配置的苦衷,但大家对于这种“用屏幕换雷达”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它确实也暴露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过于追求表面上的“科技感”,而可能忽略了实用性和安全性。

就拿这三块大屏来说,看着确实很炫酷,但实际用起来,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普通人需要默默承受的“坑”。

首先就是那个听起来很高级的AR-HUD抬头显示功能。

它的设计初衷是好的,想把导航、车速这些信息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让司机不用低头。

但实际体验中,很多品牌的AR-HUD都存在问题。

比如导航箭头和限速标志在玻璃上飘忽不定,有时候还会延迟或者遮挡视线,开车的时候,你到底是该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真实路况,还是该相信玻璃上那个虚拟的影像?

这很容易让驾驶员分心,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

之前就有其他品牌的车主因为这个问题集体投诉,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再来,就是三块屏幕的协同工作问题。

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惹争议,激光雷达神秘消失-有驾

如果这三块屏幕来自不同的供应商,那么它们的色彩、亮度、反应速度很可能就做不到完全统一。

白天可能还好,一到晚上,仪表盘和中控屏一个偏冷色调,一个偏暖色调,一个亮一个暗,整个驾驶舱看起来就像KTV包厢一样,五光十色的,不仅影响美观,时间长了眼睛也受不了。

就连一些以细节著称的豪华品牌,至今都没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

更现实的问题,是后续的使用和维修成本。

车里屏幕越多,意味着潜在的故障点和维修费用就越高。

现在换一块车载大屏的费用,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万一不小心碰坏了,那维修账单绝对能让人心头一紧。

而且,这些大屏都需要联网才能实现各种功能,每年的车机流量费也是一笔固定的开销。

甚至你想给那个HUD投影区域贴个保护膜,都可能因为工艺复杂而被收取更高的费用。

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在日常使用中,很可能就变成了“高价的负担”。

就在大家为问界M7的配置争论不休的时候,另一家国产新势力小鹏汽车的做法,则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小鹏在他的G6车型上,直接在二十万出头的价格区间,就给配上了两颗激光雷达,把原本属于三四十万级别豪车才有的城市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一下子拉到了普通家庭也能消费得起的水平。

这种做法,可以说展现了一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格局”。

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高级别的安全技术,不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该通过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让更多人享受到。

这种实打实地普及安全技术的做法,赢得的不仅仅是销量,更是消费者的尊重和口碑。

总而言之,这次由一张照片引发的风波,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汽车消费者心态的成熟。

大家已经过了那个看到车里屏幕多、尺寸大就觉得是好车的阶段了。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汽车的本质属性是交通工具,它的首要任务是把我们和我们的家人安全地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智能座舱、娱乐大屏固然能提升驾乘体验,但它们永远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能本末倒置。

与其费尽心思去研究怎么搞三屏联动、怎么让车内灯光秀更炫酷,不如先把最基础的自动紧急刹车(AEB)功能做得更可靠,让它在更高速度下也能稳稳刹停。

毕竟,对于每一个坐在车里的人来说,屏幕再大,科技再炫,也大不过平平安安这四个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