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翻车事件始末
国庆假期的时候,一段越野车爬坡翻车的视频火了。所有人都盯着屏幕上的两个字:“212”。视频里,一辆写着“212”的越野车在陡坡上挣扎了一下,结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直接翻滚着从山上摔下去了。A柱撞得严重变形,金属扭曲的声音听着都让人揪心。
评论区一下就炸了,网友们纷纷吐槽:“北汽又翻车了”“国产越野车的安全性真不行”。没想到,直到10月6号,北汽集团发了个声明,直接甩出一句:“这锅,我们不背。”
212”认亲乌龙事件
咱们来用更接地气、口语化的方式说说这事:
声明写得挺清楚的,那辆涉事的“212”是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旗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出的2024款,跟北汽集团和北京越野一点关系都没有。最直接的一句话是:“如果有谁故意歪曲或者抹黑,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不过,比起“这车是谁造的”,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为啥一个“212”的名字,能搞得全网都认不清到底是谁家的?
为什么每次出事了,大家才想起来问一句:这车到底安不安全?
要搞明白这场“认亲乌龙”,咱先拆开“北京汽车制造厂”这八个字看看。在很多人印象里,“212”和“北汽”几乎是画等号的。1965年,北汽集团的前身就是叫北京汽车制造厂,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轻型越野车BJ212。那时候广告词是“能上山能下乡,能拉货能打仗”,让“212”成了几代人心目中的越野代表。
但其实历史早就分岔了。2015年前后,国企改革,原来的北京汽车制造厂部分资产被山东的企业买下来了,后来归到魏桥新能源名下,但还继续用着“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名字。而北汽这边呢,自己另起炉灶,把越野车业务单独拿出来,成立了“北京越野”品牌,推出了BJ40、BJ80这些新车型。
简单来说,现在有两个“北京汽车制造厂”:一个是北汽集团的老牌子,另一个是山东魏桥的新玩家,虽然名字一样,但其实是两回事。
品牌混淆与安全疑虑
这种“名字一样但背后不是一家人”的情况,在汽车圈其实挺常见的。但问题来了,涉事的公司是不是在宣传的时候,刻意让人觉得他们和“北汽212”有关系?比如说,你打开购车软件搜索“212”,弹出来的车型介绍里有没有明确写清楚“生产企业是山东魏桥新能源”?如果没写清楚,那这就不只是网友看花了眼,而是品牌在信息传递上做得很模糊,有点不负责任。
北汽集团在声明里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请大家仔细辨别、区分”。但普通消费者哪有时间去查这些企业的股权关系啊?就像你买“大白兔奶糖”的时候,会先去查是不是冠生园出的吗?品牌名称的“近亲繁殖”,其实就是把辨别真假的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这本身就是对“安全第一”原则的一种背离。
更让人担心的是视频里那个弯折的A柱。对于硬派越野车来说,A柱可是个“救命柱”——它要承受车子翻滚时的侧向冲击,保护驾驶舱不被压变形。行业内有个共识:合格的越野车,A柱必须通过“顶部静压测试”(模拟翻滚时车顶的承重)和“正面40%偏置碰撞”测试。而这款车上在低速爬坡的时候,A柱就已经严重变形了,这很难不让人心生疑虑——它的车身结构到底安不安全?
安全才是越野最大豪华
北汽集团在声明里说:“安全,才是越野车最大的豪华。”这句话说得特别实在,直接点出了硬派越野的核心——真正的“豪华”不是真皮座椅、大屏幕,而是能在极端恶劣的路况下,把人安全地带回来的能力。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硬派越野车销量同比增长了37%,但C-NCAP对越野车的安全专项测试通过率只有68%,比城市SUV的82%低了不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车企忙着给越野车加装差速锁、提高底盘,却可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车身结构的安全性。
真正的硬派越野,安全配置必须“武装到牙齿”。比如奔驰G级,车身骨架用的热成型钢超过70%;福特Bronco标配侧翻稳定系统。而北汽北京越野的BJ40,在2023年中汽研的山地越野专项测试中,车身结构拿到了92分(满分100)。这些数据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实实在在告诉消费者:安全不是靠嘴说的,是靠钢板厚度、焊点强度和真实测试结果来证明的。
这次涉事车辆A柱变形的事情,不管是谁的问题,都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硬派越野的“硬”,首先得是“安全硬”。消费者买越野车,是为了征服路况,而不是在考验自己的运气。
越野安全标准与品牌规范
北汽集团的声明,算是守住了“不背锅”的底线,但作为“中国越野车的发明者”,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声明里提到“呼吁越野爱好者注意安全”,这话没错,但更应该被重视的,是整个行业对“安全”这个话题的共识。
比如说,可以推动建立一套专门针对越野车的“安全准入标准”。现在的C-NCAP测试主要是为了城市道路设计的,而越野车经常面临攀爬、涉水、翻滚等极端情况,这些场景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测试标准。如果能像美国IIHS那样,增加“越野工况下的安全测试”,明确车身刚性、防滚架强度、应急脱困系统等硬性要求,就能从源头上减少那些“不合格”的越野车进入市场。
再比如,规范“历史品牌名称的使用”。像“212”这样有情怀、有历史的品牌名,到底该不该随便用?就像“中华老字号”需要审批一样,核心历史车型的名字使用权,是不是也应该归属真正传承技术的企业?这样消费者就不会在“李逵”和“李鬼”之间傻傻分不清,这种事前的规范,比事后发个声明要实在得多。
买车前的自查指南
对消费者来说,这事儿其实也是一堂“买车课”。买车之前,别光看车名、被情怀打动,得自己动动手。打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车企全称输进去,看看他们背后的股东是谁;再上“车质网”查查这个车型有没有不少投诉。最关键的是,别不好意思,跟销售要“车身结构安全报告”——你的安全,可比销售的笑容重要多了。
硬派越野的安全隐忧
北汽的声明虽然划清了企业的责任边界,但更值得深思的是,整个行业对“安全”到底有没有真正敬畏。当一辆越野车翻下山崖的时候,我们不能只问“是谁造的”,更要追问:“为什么会造出来?”“为什么会被买走?”“为什么安全问题总要等到出事了才被重视?”
硬派越野的魅力,确实在于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但这种勇气背后,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老虎不会伤我”的安全感。不管是北汽、魏桥还是其他车企,只要把“硬派越野”这四个字贴在车上,就要明白:消费者买的是不是能翻山越岭的车,而是能翻过山还能平安开回家的车。
正规出身需核实
最后说句实在话:下次再看到“212”这三个字,别急着激动,先去查查它到底是不是“正规出身”。毕竟,情怀不能当安全带,名字也保不住A柱——真正能保护你的,还是厂家在安全上那股实实在在的劲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