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开了11万公里的老车活该报废,说实话,这话听起来挺正常。按理说,车开到这个公里数,肯定问题一堆,费油还不说,维修成本高得吓人。但我那辆18年买的日系车,确实不按常理出牌。最近一次启动,轻车熟路,一把就着火了,我心里那个爽啊。虽说刚换了轮毂轴承、电瓶还有刹车片,换的频率也不少,但核心部件一直没动过,耐用是真的耐用。
别以为我吹,我身边有个老王(隔壁小区的邻居)也开着一辆老款日系小车,开了12万了,平时没见他抱怨什么大毛病,说话中还老提这车一脚油门下去,那动力呐,老给劲儿了,那劲儿你懂吧,就是那种丝滑又饱满的加速感,国产车里很难找。相比之下,我也试过一个15万价位的国产车,刚买两年就换过三次轮胎,两次刹车盘,还有空调系统出过问题,尤其夏天,冷气不凉,开车心情都不好。你说这要长用下去,谁受得了?
说起耐用性,这事儿其实和日系车的设计哲学息息相关。日本厂商更多把研发预算放在基础三大件上,让发动机、变速箱和悬挂真正做到皮实抗造。打个比方,这就像做饭,不是光靠调味料好吃,锅具还必须结实耐用,热了不变形,才能经得起锅铲猛炒。我有个朋友曾经做过日产的底盘研发,说那过程比我想象中严苛多了,设计标准比官方数据还死,真是逼着我们一次次返工,他的话里带点无奈,但也透着自豪。
我也不能讲得太绝对。毕竟,车是人开出来的,保养惯、用车环境差差很大。我曾经瞎猜过(样本少,不确定),日系车对待冷启动的耐受性比很多国产车更强。但面对极寒环境,估计也未必就很优越。前阵子我那个老朋友说他在东北开车起步特别慢,冻得连电瓶都快撑不住,那感觉我能想象。对了,前几天我和修理厂师傅聊过,他说:这车主如果不及时换机油,跑了10万公里,发动机啥问题都得出来,日系车也不能当矿泉水卖。这句话给我提了个醒,光有耐用设计不养护也不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2019年换过的两次轮胎都在7万公里左右,刹车片差不多10万公里时候换。电瓶换了4次,是因为用车环境有点复杂,冬天特别冷,加上一次深夜开车忘记关灯,耗得特别快。这个换电瓶频率确实拉低了整体耐用分数。和我旁边一位车主对比,他那辆丰田汉兰达,12万公里才换过两次电瓶,轮胎和刹车片更是延长到了8万公里才换。你说这其中是环境还是车差异?其实都可能。
谈到供应链,那也是个没完没了的话题。日系车厂商一般会和零部件供应商结成铁三角合作,供应稳定又要求高。简单讲,这就像请保姆,你得提前签合同,还得考核她厨艺、勤快度,没人敢随便换人。相比国产车,很多时候供应商换来换去,导致零件质量参差不齐,维修体验就差多了。举个例子,我朋友修车,说国产车的某款滤清器质量波动大,换一次没什么,换第二次又不行,再换就白花钱了。这种不确定成本,对普通车主来说挺难接受。
说实话,我对自己那辆车还能开多久其实没底,调头看表,还真没专门去算过这成本。粗略算下来,单车的前期折旧加上维护保养,百公里成本大约在1.5元~2元(样本少,估算),算下来还挺划算。这也难怪,有人说日系车保值率高,说真的,能撑那么久的车不保值都难。突然间想起老王说过,他每次开车都特在意发动机声音,声音顺耳,啥都会顺着来。这话听着怪怪的,但又真有那么回事。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下车险的那些暗箱操作。赔付不透明,手续繁杂,每次处理都觉得麻烦得要死,弄得我推迟了几次维修。问问你们,遇到老车险理赔,是不是也得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这事儿能不能简单点就好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时候我在想,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这种机械耐用性还能不能算是优势?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少,但耐用性如何,再老的电池换一次也不是小事儿。总觉得日系燃油车的老货精神有点儿像老爷子讲的老农活儿,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很扎实耐用。电动车更像是新兴的智能手机,虽然花哨,但要用几年还是个问号。
回到现实,老车主们都挺纠结的,像我这位邻居老张,开车11万公里了,聊起车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眼神发光,老车吧,省心。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是真实存在。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心里明明觉得车能撑着,可就是忍不住担心它什么时候翻车,换新车的念头又来了。
不是车本身的耐用让我们安心,而是对下一步的未知有点怕。换新车容易,但老车带来的那份酣畅淋漓和踏实感,那才是让人舍不得割舍的理由。你心里那个它还能挺多久的疑问,其实比你想象的还要频繁。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情况下才能真正满足这份安稳?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