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理想向全系AD Max车型推送OTA 8.0,搭载VLA大模型,实现行业首个“类人驾驶”系统[理想官方公告]。72小时内超18万车主完成升级,系统学习速度提升3倍[理想汽车数据],但首批L9车主实测夜间识别误差率高出新款i8达17%[中汽研实测]。暴雨急刹、方言唤醒、驾驶依赖……这场“真人级”进化,真能颠覆人机共驾?
当系统开始记住你过弯时喜欢轻踩刹车,当导航切换与车窗升降能被一句语音同时执行,理想汽车的OTA 8.0不再只是功能叠加,而是试图重构人与车的关系。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大模型的引入,让辅助驾驶首次具备“理解-决策-记忆”闭环能力。在无标线路口,系统识别临时锥桶并提前打灯减速的案例已覆盖全国超2.3万个施工路段[理想智驾日志],这在以往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中几乎不可能实现。语音交互支持多意图并发处理,响应延迟从480ms压缩至210ms[中汽协测试],真正实现“动口不动手”。但技术跃迁的背面,是老车主的焦虑——2022款L9在暗光环境下对横穿行人识别成功率仅为89.3%,而2024款i8达96.1%[第三方暗测视频],硬件代差让“残血版”用户陷入被动。
更深层的矛盾在人机信任间滋生。有车主反映系统过于顺从指令,导致自身驾驶肌肉记忆退化,在突发状况下反应延迟达0.8秒[用户行车记录仪分析],这与“增强安全”的初衷背道而驰。论坛热议方言唤醒技巧,川渝话“把空调打到二档”识别率竟比普通话高12%,暴露了训练数据的区域偏差。而系统持续记录驾驶习惯的行为,已引发隐私争议——单日采集数据量最高达4.7GB/车[工信部入网检测],涵盖路线偏好、油门力度甚至车内对话片段。尽管理想强调数据脱敏与本地存储,但保险机构已悄然介入,浙江某保险公司试点“驾驶行为评分”,最高可使保费浮动±25%[浙江银保监局文件]。
横向对比,特斯拉FSD v12依赖纯视觉+端到端网络,决策更激进,但中文语境理解弱于理想VLA;蔚来则聚焦情感化交互,NOMI语音更拟人,却未深入驾驶控制层[多家媒体对比评测]。理想选择“类人服务”路径,恰好契合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人机共驾”技术指南》中“渐进式接管”原则[工信部2025新规],为其技术路线提供政策背书。更广阔的生态正在形成:杭州城市大脑已接入理想部分匿名路况数据,试点信号灯动态优化,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14.6%[杭州交警数据]。然而,山区误判急刹的视频仍在传播,暴露复杂地形下模型泛化能力不足。老车主能否通过后续OTA弥补硬件劣势?答案或许藏在8.1版本的算力调度策略中——理想已透露将开放部分GPU资源给老款车型,通过算法压缩提升感知频率。这场由软件定义的逆袭,不仅考验技术耐心,更在重塑用户忠诚的边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