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智驾数据出炉,车企集体沉默,淘汰赛已打响?

今年国庆黄金周,出行数据简直是爆炸式增长!

你敢信?

平均每天有近125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路上驰骋,同比激增30%,比平日更是高出70%!

这庞大的车流,复杂多变的交通路况,无疑成了检验智能驾驶(智驾)技术成色的绝佳试炼场。

国庆智驾数据出炉,车企集体沉默,淘汰赛已打响?-有驾

然而,与往年十一黄金周后车企们争相发布智驾“战报”的热闹景象不同,今年却出现了一片异常的宁静。

截至目前,除华为、小米两家之外,绝大多数头部新能源车企在公开渠道都对智驾相关数据保持了沉默。

这静悄悄的背后,却涌动着一股暗流。

就在这个假期结束后的首周,小鹏、蔚来等车企的智驾团队接连爆出重大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变动,小鹏更是直接更换了自动驾驶中心的负责人。

从2024年的“智驾元年”到2025年“全民智驾元年”的悄然过渡,这简单的称谓变化,背后实则预示着智驾赛道游戏规则的深刻变革。

过去那种拼拼普及率、渗透率数字的游戏,似乎已经进入尾声。

如今,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技术上的“刺刀见红”。

城区智驾:从高速坦途到繁华迷宫的跨越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高速上用智驾这么普遍,一进城就变了味儿?

以华为为例,今年十一期间,其合作车型辅助驾驶里程飙升至2.94亿公里,其中高速里程占据了绝大部分(2.43亿公里),而城区里程仅占0.51亿公里。

虽然总里程是去年的3.4倍,用户活跃度也高达90.8%,但城区辅助驾驶的里程占比却微弱提升,平均时速甚至还下降了1.5km/h。

这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让用户在高速上安心使用智驾已非难事,真正的挑战,在于那充满变数、拥挤不堪的城市街道。

国庆智驾数据出炉,车企集体沉默,淘汰赛已打响?-有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城市交通的复杂性,远非高速公路的简单场景可比。

突然蹿出的行人、非机动车,临时设置的施工区域,以及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驾驶行为,这些“马路杀手”是传统依赖海量路测数据训练的“端到端”模式难以应对的“长尾”难题。

正如先贤所言,“知其不可而为之”,车企们正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被激发出了“路线创新”的迫切需求。

笔者认为,过去那种“喂养”数据模型的方式,就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遇到没见过的题目就束手无策。

而如今,行业正迈入一个“大发现时代”。

理想、小鹏、元戎启行等车企率先引入VLA大模型,华为、蔚来则聚焦WA(World Model,世界模型)技术,这标志着智驾技术正从“经验主义”走向“智慧模拟”。

“学霸”们的进化论:从刷题到悟道

面对城区智驾的终极难题,各大车企的“学霸”们,正以不同的姿态进行进化。

“改良派”:以Momenta为代表,他们认为问题出在数据的“质量”和学习机制的“效率”。

通过强化学习驱动的“一段式端到端”模型,如同让学生刷“黄冈密卷”,在应对复杂场景时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实践派”:理想、小鹏、元戎启行则更侧重于“细节优化”,他们深谙“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

VLA技术的核心在于整合视觉、语言、行动三大模态,通过“观察、推理、决策”的链条,实现对复杂路况的精准预判。

这就像给学生配备了“火眼金睛”和“诸葛亮”的大脑,能够像老司机一样,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然而,这种“十八般武艺”的训练,对算力和数据的需求是巨大的,其单次训练成本甚至比DeepSeek-V3还要高出1.5倍。

这无疑对中小车企的算力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挑战。

“理想派”:华为、蔚来则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们认为,无论是端到端还是VLA,本质上仍是“题海战术”。

真正的“悟道”,在于构建“世界模型”(WA)。

这如同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人生”,充分理解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

华为的王军将其比作“先理解知识点,再应对各种题目”,而蔚来的李斌则强调WA能赋予车辆“想象力”,而非仅仅“记忆力”。

此次小鹏智驾团队的负责人变动,新任领导者刘先明正是世界基座模型领域的专家,这也被解读为小鹏向WA路线的一次靠拢。

国庆智驾数据出炉,车企集体沉默,淘汰赛已打响?-有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WA路线的激进,也意味着其研发投入的巨大和落地时间的漫长。

相较之下,VLA技术已先行一步,融入实际产品,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

理想i8和升级后的小鹏G7 Ultra,都已搭载了VLA大模型。

而拥抱WA的华为、蔚来,则依然站在技术爆发的“前夜”。

淘汰赛开启:智驾赛道的残酷生存法则

如果将当前的智驾竞争比作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事,那么,“入围赛”的阶段已经过去,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将是真刀真枪的“淘汰赛”。

“全民智驾元年”的到来,意味着留给那些“跟不起”的中小智驾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胜者王侯败者寇”,在这一点上,智驾行业毫不例外。

我们看到,一些未上市的智驾企业已经走向破产清算或重组。

这背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一体化的技术要求,是中小玩家难以逾越的鸿沟。

VLA等先进技术对算力集群的巨大需求,让国内中小车企的云端算力成为“短板”。

元戎启行CEO周光曾指出,只有交付量达到10万辆级别,才具备搭建VLA架构的基础数据支撑。

曾经,“东拼西凑”的模式还能让一些车企站在牌桌上,但如今,随着竞争的白热化,头部玩家正构建起“芯片-数据-模型”的自研闭环,这不仅构筑了技术壁垒,更迫使整个供应链生态进行站队选择。

“殊途同归”,VLA的“落地”与WA的“未来”,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殊途同归。

对于绝大多数尚未实现自我造血的车企而言,百亿级的智驾研发投入,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

“双边押注”的小鹏,无疑在下一盘大棋。

一边用VLA吸引用户,另一边用WA押注未来,这步险棋究竟能否奏效?

或许,短则年底,长则明年,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这场关乎未来出行体验的残酷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