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安徽汽车靠创新链、政策链突围,重塑“农业大省”产业标签

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到149.94万辆,坐上了全国第一的位置。其中新能源车有73.09万辆,占比48.7%,算下来每天能下线4000辆新能源车,这成绩着实亮眼。

回望十年前的2015年,安徽汽车产量还不足50万辆,如今却实现了逆袭,也让大家对“农业大省”的刻板印象渐渐改变。这不禁让人思考,新质生产力是如何重塑我国汽车产业版图的?

安徽汽车产业的动能转换,就像完成了一场“三级跳”,背后是新质生产力这个强大引擎在推动。

73.0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安徽汽车靠创新链、政策链突围,重塑“农业大省”产业标签-有驾

1997到2020年是破茧期,自主创新的基因在这时候慢慢觉醒。提到这,就不得不说奇瑞的“小草房精神”。当初一个38人的团队,凭着一股韧劲慢慢发展,如今在全球有10大KD工厂。2024年奇瑞出口114.5万辆,连续22年拿了出口冠军,这“小草房”里长出的“大树”真不简单。

而且奇瑞还实现了技术反哺,巴西总统的座驾是瑞虎8,这背后就是“逆向技术输出”的逻辑,不再是单纯引进,也能往外送技术了。

2020到2024年进入换道期,这时候政府和市场的配合很关键,“合肥范式”就是个典型。当年蔚来遇到困难,合肥拿出70亿投资,不仅救了蔚来,还带动了千亿产业链,有48家供应商跟着落地合肥,这步棋走得妙。

比亚迪在合肥的发展也透着“速度”,23天就签了约,10个月工厂就投产了,现在一年能产95万辆,算下来一天能产1260辆。

更值得一提的是制度创新,安徽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这就像给产业发展加了杠杆,让政策更好地推动产业往前走。

73.0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安徽汽车靠创新链、政策链突围,重塑“农业大省”产业标签-有驾

2025年开始,安徽汽车产业进入了领跑期,全要素生产率有了质的飞跃。这里的数据能说明问题,安徽汽车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是7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机器人密度1200台/万人,也比行业均值860台高不少,这就是数据革命带来的变化。

发展模式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宁国中鼎的2万转油封、保隆的气门嘴,在全球市场都是响当当的,市占率能排第一,这就是靠质量说话。

能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安徽有“四维密码”,先看产业链,这里成了地理经济学的新样本。空间上形成了“4小时产业圈”,合肥和芜湖是核心,宣城做配套,安庆产车灯,亳州造底盘,协作起来效率很高。

垂直整合也做得不错,2800家零部件企业从铜陵的锂电铜箔到芜湖的滚装码头,全链路都能覆盖,产业链的韧性十足。

创新链上,技术自主有套“攻防体系”。“攻”的方面瞄准智能网联前沿,合肥有L4级自动驾驶城,2500公里的测试道路,还发了241张牌照,给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提供了好场景。

73.0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安徽汽车靠创新链、政策链突围,重塑“农业大省”产业标签-有驾

雄狮智云6.0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8%,比行业平均快0.3秒,开车时要调个功能,说一句话就利索搞定,体验感拉满。

“防”的方面则盯着关键技术替代,车规芯片上,芯车无限的RISCV架构MCU已经量产,这背后有“天才创芯家计划”在支撑。

电池方面也走多元路线,国轩的360Wh/kg半固态电池,还有江淮钠电的“花仙子”,都在努力减少对单一技术的依赖。

政策链上,安徽在做制度型开放的实验,“精准滴灌2.0”效果明显。事前激励方面,黄山市拿10亿产业基金,撬动了1070万专项投入,小钱引来了大资源。

场景开放上,滨湖新区的V2G充电桩能实现车网互动,让新能源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还能参与电网调节,这想法挺新鲜。

73.0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安徽汽车靠创新链、政策链突围,重塑“农业大省”产业标签-有驾

开放链上,安徽汽车早已不只是卖产品,还在输出规则。蔚来在欧洲做得不错,德国有14座换电站,ET5旅行版卖得挺火,2025年目标是卖10万辆。

奇瑞的本地化有个公式——“在哪里,为哪里”,在叙利亚、巴西等地,本地化率能达到62%,入乡随俗才能走得更远。

在新赛道上,安徽汽车既有进攻的准备,也在补防御的短板。进攻性战略上,瞄准智能网联“下半场”,合肥是国家试点,还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4小时配套圈,资源能快速流动。

跨产业平移也有动作,骆岗公园在测试eVTOL,说不定低空经济会成为新的增长。

但防御性的短板也得正视。品牌溢价上,蔚来车均价35万,可比亚迪一年能卖427万辆,规模效应更明显,怎么把品牌价值再往上提提是个问题。

芯片自研率还不到30%,对比广东有华为海思、地平线这些芯片企业集群,差距不小,得加把劲补芯片这块“软肋”。

73.0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安徽汽车靠创新链、政策链突围,重塑“农业大省”产业标签-有驾

还有“诸侯围猎”的压力,河南新能源车产量70万,比亚迪西安基地年产能175万辆,大家都在往前冲,安徽不能松劲。

应对这些,安徽有“乔木+灌木”的共生模型。7家整车企业像“乔木”,带动起县域的三种集群——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就像“灌木”围绕着“乔木”生长,整个生态更稳固。

30位院士领衔的省战略咨询委员会,还搞了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集思广益才能走得更稳。

回望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藏着历史的辩证法。从奇瑞的“小草房精神”体现的自力更生,到“合肥范式”展现的制度创新,再到如今探索的全球IDM模式的垂直整合,一步步都走得扎实。

现在安徽汽车产业集群规模1.15万亿,2030年能否跻身全球汽车产业前三?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个值得期待的目标。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路上,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无疑给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提供了一个典型范式,这或许就是它给行业的一份珍贵答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