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饭店级”服务搅动豪华车圈,4S店变身生活馆真能长久?
前阵子在群里刷到个段子,说谁要是开着鸿蒙智行的车去交付中心,不管是修还是保养,都能吃上免费牛排、喝到现磨咖啡,还有茶歇和小甜点。听起来像极了某些银行高端客户的俱乐部待遇,但这回主角成了汽车。有人调侃说,“咱家那辆老SUV进4S,师傅还得看你眼色;人家鸿蒙智行这儿,倒像海底捞升级版。”我一开始也半信半疑,直到邻居小王提车回来跟我念叨了一路。
他说那天去交付中心,本来以为只是例行首保,无非等两小时喝点白开水。结果刚进门就被带到餐吧,还没坐稳就有服务员递上菜单——牛排、意面任选,还有新鲜水果拼盘。边吃边聊,小王还顺手把笔记本打开处理工作,一旁还有专门的办公区插座齐全。他笑着说:“感觉不是修车,是来参加下午茶沙龙。”
这种场景,以前只在某些高端会所见过,现在却出现在汽车售后。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短视频平台都在刷“鸿蒙大饭店”。但实际上,这背后不仅仅是给嘴巴和肚子加分,更重要的是让不少人对传统4S店冷冰冰印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想起去年冬天,我自家那台2017款MPV换防冻液,在老牌合资品牌售后呆了仨小时,只发了一瓶矿泉水。一位维修师傅憋不住嘀咕:“哥们,你这型号不好搞啊,新款接口又改了。”后来等得心烦,还得自己跑窗口催单。据说现在有些品牌连基础饮品都收费,要啥啥没有。有次微信群里一个兄弟晒他刚买的新电动车,说虽然便宜,但每次去售后都是站着干等,连张椅子都紧缺。
再看鸿蒙智行这一套,从免费充电、餐食,到上门取送车,再到手续代办和夜间保养,据销售顺嘴透露,他们后台数据系统直接打通车辆状态,有异常提前预警,然后主动联系用户。“我们比你还急”,这话听起来夸张,其实就是流程彻底反过来了,不用再求人,也不用担心没人理你。这种体验感,让很多老司机直呼服气。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天天薅羊毛。有群友试探问过:20万以下的新车型以后还能享受这些吗?销售含糊其辞,说可能会根据车型定级别,比如尚界系列或许部分功能会调整,但核心服务不会落下。但也有消息称,各“界”将来独立建网络,到时候是不是分三六九等,就难讲了。我表弟最近订了一台中配轿跑,他最关心夜间取送和救援速度,对那些高级西餐其实无所谓。他说只要APP透明显示维修进度,不耽误上下班,比啥都强。
讲真,这种模式靠的不光是钱多(毕竟问界M9之类价格摆那),更关键还是网点铺得广。我亲戚在西南县城做二手生意,说他们当地早几年只有两三家新能源维保,现在华为系网点遍地都是,上门取送比原先快多了。不过师傅私下吐槽,有时遇上一两个喜欢蹭吃蹭喝又不消费的大爷,也挺头疼,公司内部据说正在研究积分制,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不然时间长了容易亏本,“烧钱”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
有意思的是,这波热潮出来之后,好几家其他品牌赶紧学样,一窝蜂推什么免费简餐或者自助饮料机,可惜外包管理跟不上,经常出现菜品缩水甚至卫生问题,被吐槽翻天。还有一家曾经号称全国最快响应救援,其实偏远地区根本覆盖不到,只能靠第三方拖车队临时顶数。所以业内不少老司机提醒,新势力玩花活可以,但不能脱离实际,否则砸牌子的事屡见不鲜。而且大家别忘记一些冷门配置,比如带负离子的空气净化系统、高德地图联动自动预约维保工位,这类东西其实更贴近日常需求,却往往被宣传忽略掉——我朋友去年就是因为这个选错配置,每次只能现场排队苦等,非常郁闷。
最后扯远一点,今年初上海展会上碰见一个行业老炮,他摇头感慨:“以前豪华,就是皮座椅+音响+马力,现在拼的是谁让用户觉得省心踏实。”确实,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用车过程中的细节体验,而不是单纯参数堆砌或者炫技功能。有一次我们几个旧同学聚会,其中一哥们突然爆料他新买的智能SUV高速驾驶辅助表现一般,但是每次返厂升级OTA很及时,而且故障报修从未拖延。“虽说没法飞起来吧,总归省去了很多麻烦。”
至于未来怎么走,会不会真的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体系,目前谁也没准信口胡诌。但至少眼下来看,那种“修个小毛病还得求人”的年代慢慢过去,大伙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如何选适合自己的配置、如何避免被套路,以及哪里的小众车型性价比高这些琐碎话题上。如果哪天真想体验一下所谓“大饭店式”的用车生活,也许不用非盯着最贵那个版本——毕竟实际需求才是真正考验厂商诚意的时候。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