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又上演了一出行为艺术!小米汽车带着他们的YU7去大湾区车展开"盲盒式"展览了——车门锁死,内饰保密,活像博物馆里罩着防尘布的文物。这年头连车展都开始玩"薛定谔的汽车"了?你看得见外壳,却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不是真装了方向盘。
记得二十年前看车展,销售恨不得把发动机拆开来给你看每个零件。现在倒好,车企们集体患上"被迫害妄想症",生怕观众多看一眼就会泄露天机。小米官方说"诸多功能尚未发布",可隔壁特斯拉三年前就敢把 Cybertruck 的防弹玻璃当众砸裂,人家现在不照样卖得风生水起?说到底,某些企业把消费者当贼防的做派,活脱脱是科技界的"被害妄想症"晚期患者。
更魔幻的是,这种"锁门营销"正在成为行业潜规则。去年某造车新势力展示"智能座舱",结果观众只能透过茶色玻璃看马赛克般的轮廓;前个月某品牌搞试驾会,方向盘上居然贴着"功能演示禁用"的封条。这些车企难道不知道,当你们把消费者隔绝在体验之外时,隔断的其实是最后的信任纽带?数据机构明明显示,63%的购车者会因无法实地体验而放弃预订,可车企们还是前赴后继地玩着"橱窗里的洋娃娃"游戏。
我们见过卖楼花的,现在又见识了卖"车花"的。预售制从房地产蔓延到汽车行业,消费者连摸下真车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那些动辄几万块的盲订定金,买的到底是交通工具,还是车企画的一张饼?想起去年某品牌交付实车后遭集体维权,才发现展车和量产车之间隔了十个卖家秀——这算不算新型的消费欺诈?
资本市场上演的荒诞剧从来不停歇。某些车企靠着PPT融资上百亿,却连个完整车门都不敢打开。投资人看报表,媒体看通稿,消费者看外壳,所有人都活在楚门的世界里。更讽刺的是,越是技术底子虚的企业,越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得神神秘秘。你看比亚迪展台永远人满为患,因为他们敢让每个观众坐进驾驶舱拧钥匙——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用黑布蒙住消费者的眼睛。
当汽车从代步工具变成科技图腾,某些企业显然走火入魔了。他们忘了再炫酷的智能系统,最终都要回归到载着全家出游的基本功能。那些把用户当小白鼠的厂商应该明白:今天你们锁住的是车门,明天锁住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市场份额。毕竟消费者迟早会觉醒——我们买的是能开的车,不是供在神龛里的电子牌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