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3个车载功能,其实难用,别再花冤枉钱交智商税
今天打开某汽车论坛,一条热帖让我停住了滚动的手指。标题刺眼——“又为那个鸡肋功能多付了三千块”。点进去,上百条回复,清一色在吐槽那些曾被捧上神坛的车载配置。我笑了。这场景太熟悉了。曾几何时,这些功能是4S店销售口中的“黑科技”。是发布会PPT里的“颠覆性体验”。是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必选项”。可现在呢。翻车了。集体翻车。
还记得当年第一次看到HUD抬头显示时的震撼吗。挡风玻璃上浮现出速度、导航箭头。像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座舱。酷。太酷了。买车时,销售说“这功能提升行车安全”。我信了。多花两千八,选装。结果呢。阳光一强,字迹全无。晚上倒是清晰了。可字体大小、位置怎么调都别扭。关键是你得微微抬头看。视线在路面和HUD之间切换。反而更累。某第三方调研显示,超过65%的HUD用户在购车半年后就将其关闭。为什么。因为不实用。真正的安全,是视线不离开前方。而不是多一个需要“看”的东西。它像极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炫目。但无用。
再来说说座椅通风加热。南方的夏天,真皮座椅能煎鸡蛋。北方的冬天,座椅像冰窖。听起来,通风加热简直是救星。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车主,把它当作必选项。我懂。谁不想舒舒服服的。可问题来了。你算过这笔账吗。选装一套四座通风加热,动辄五六千。甚至上万。这笔钱,够你买多少个便携小风扇。多少个毛绒坐垫。而且,通风真的凉快吗。多数车型的通风,风力弱得像在挠痒。五分钟才感觉一丝凉意。加热倒是快。但电耗惊人。冬天开暖风本就费油,再加个座椅加热。续航直接打折扣。电动车车主深有体会,开座椅加热,表显续航肉眼可见地下降。更讽刺的是,很多车主买了车,一年用这功能不超过十次。成了摆设。成了“我花了钱”的心理安慰。
最后一个,必须聊聊360度全景影像。刚出来时,简直是新手司机的福音。四个摄像头拼接,鸟瞰整车。倒车、窄路会车,心里有底。我也曾觉得这是“刚需”。直到……我亲眼看见一个车主,因为过度依赖360影像,撞上了路边的低矮花坛。系统没报警。影像也没显示清楚。为什么。摄像头有盲区。拼接有延迟。尤其在雨天,摄像头一糊,画面全是水纹。你以为看到的是“全景”。其实,是“半盲”。真正的驾驶安全,靠的是后视镜、侧视镜,加上转头观察。是经验和预判。不是一块屏幕。某保险公司数据显示,配备360影像的车辆,在低速剐蹭事故中占比并未显著下降。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让人放松警惕。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这些功能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很简单。营销。强大的营销。厂商把“科技感”、“豪华感”这些抽象概念,具象成一个个可触摸、可展示的功能。HUD=高科技。座椅加热=豪华舒适。360影像=安全便捷。消费者买单,买的不是功能本身。是那种“我拥有了未来”的感觉。是身份的象征。是朋友圈晒图时的资本。可当新鲜感褪去,日常使用暴露短板。神坛,自然崩塌。
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配置表”绑架了。买车时,眼睛盯着那一长串功能清单。自动泊车、L2辅助驾驶、氛围灯、香氛系统……仿佛配置越多,车就越值。可真相是。很多功能,一年用不了几次。甚至一次都没用过。有统计称,普通车主日常使用的车载功能,不超过列出的30%。剩下的70%。成了沉没成本。成了“智商税”。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盲目拒绝所有新功能吗。不。技术本身无罪。错的是我们的认知和选择方式。我们需要更清醒。在4S店,当销售热情介绍某项功能时。不妨多问一句。我真需要它吗。使用场景是什么。故障率高吗。后期维护贵吗。别被“听起来很美”迷惑。回归驾驶本质。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安全、可靠、省心,才是核心。
你看,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功能是什么。三点式安全带。ABS防抱死。ESP车身稳定。这些默默无闻的技术。不炫酷。不吸睛。却在关键时刻,一次次挽救生命。它们从不曾被捧上神坛。因为它们,本就是基石。
所以,下次选车。别急着为那些“高大上”的功能买单。先想想。它能融入我的生活吗。还是,只是我虚荣心的一块补丁。科技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沦为科技的奴隶。思考。比盲目追逐,更重要。真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