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那位老兄,对着吉利新出的“大玩具”就是一顿“糟烂货”、“后排憋屈”、“喇叭漏风”的炮轰。
这事儿,咂摸起来,颇有嚼头。
你说这管事的能不能置喙友商的车?
那是自然,路人甲都能叨咕两句,他凭啥不行?
只是,他这番评头论足,颇有些“信口雌黄”的调调。
咱们先瞅瞅这事儿的皮毛。
奇瑞的头头吐槽吉利新车,吉利气度恢弘地回应,奇瑞赶紧赔罪息事宁人。
看似一场闹剧,戛然而止。
可你细抠,里头门道不少。
如今车企卷生卷死,价格战都杀红眼了,恨不得把老本都蚀进去。
在这种情形下,彼此看不顺眼,实属司空见惯。
都盼着自家的玩意儿拔尖,把竞争对手踹下去。
可问题来了,咋个比法?
正经比试,那是飙参数、拼机能、赛价码,掏出真家伙来,让消费者自个儿掂量。
亦或,像一些“精刮”的牌子,弄点差异化比拼,避开正面硬碰硬。
但偏有些牌子,就热衷于“拉踩”。
你有啥,我说你不行;你没啥,我说你寒碜。
这种做派,短期内或许能捞点甜头,长此以往,只会败坏自家名声。
就拿这回奇瑞老兄的事儿来说。
他这句“糟烂货”,直接把奇瑞的格调拉低了一截。
本来大家还觉着奇瑞挺实在的,结果他这么一闹,让人觉得这牌子有点“掉价”。
那为啥会弄成这样?
我觉得,一方面是现在车企压力山大,管事的也扛不住了。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些车企的营销路数,还停留在“拉踩”的段位。
当然,也有人寻思,这管事的莫不是想给自个儿的货“吆喝”,想借着贬低别人来抬轿子。
可这种招数,真能管用?
怕是不成。
现在消费者又不傻,你王婆卖瓜,他或许还信你三分;你损人不利己,他可能直接把你屏蔽。
况且,这种“拉踩”的行径,还会招致整个圈子的嫌弃。
你想啊,都在一个碗里刨食,你今儿个踩我,明儿个我绊你,那这局还怎么玩?
更要紧的是,这种“拉踩”的做派,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心。
本来大家还想扶持一下国货,结果你这么一搅和,让人觉得国产车企都在窝里斗,谁也不比谁强。
话又说回来,吉利这次的回应,倒挺涨粉的。
人家没揪住小辫子不放,反倒夸奇瑞“童叟无欺”,这气度,噌一下就上去了。
说到底,车企之间,与其彼此“倾轧”,不如互相切磋。
毕竟,每个牌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同舟共济。
再说,现在汽车市场这么大,足够容纳这么多玩家。
与其惦记着把别人掀翻,不如想着怎么把自个儿的玩意儿打磨好,怎么更好地伺候好消费者的需求。
只是,这种“跑火车”的事件,也警醒咱们,如今的网络舆论场确实挺复杂的。
每个人都该把好自己的闸,别动不动就口无遮拦。
因为,你说出口的话,就像泼出去的墨水,覆水难收。
搞不好,还会牵连到自己的饭碗,甚至累及东家的营生。
归根结底,汽车牌子间的角逐,还是要讲点规矩。
就像两人过招,总得有个章法和准绳吧?
总不能动不动就使绊子、捅刀子吧?
当然,这事儿也给咱提了个醒:往后买车,还是得多溜达溜达、多试驾试驾,别光听别人瞎咧咧。
毕竟,适不适合自个儿,只有自个儿心里有数。
一句“糟烂货”的评语,也真不能左右你的抉择。
单就此事而论,奇瑞的反应速度算是快的了,但想要扭转一些网友的观感,恐怕还得拿出更有诚意的产品和售后。
毕竟,嘴皮子再溜,也比不过实打实的质量。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咎于管事儿的个人修养时,是否疏忽了车企内部的公关培训和舆情管控机制?
毕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管事儿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企业的门面。
所以,这回的事件,与其说是奇瑞管事儿的个人疏忽,不如说是整个行当都需要反躬自省的一次警示。
卷价码、卷技术的同时,也别忘了卷一卷自身的涵养和气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