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辆车集体“出海”,画面够震撼吧?
这不是电影片段,而是台州大麦屿港最近的真实场景。
金色森林号缓缓靠泊大麦屿港一期二号泊位,甲板上排队等着上船的,是一排排贴着“浙江制造”标签的吉利车型,最终目的地写着海参崴。
对这座港口来说,这是第一次把整车业务从零带到可操作状态,像个新人一夜之间被推到了巡演主舞台。
把港区比作“露天车库”并不夸张。
港方划分出五大停放区,吉利博越与银河星舰7等车型整齐停列,每辆车都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外观、剩余电量、油位、钥匙归位位置都在清单上打勾,最后由通勤司机组成的车队把它们一辆辆送上船舱,这一段路被称作“车队闪送”。
海事部门提前介入,制定详细靠离泊计划、车辆集中调度和应急预案,还把气象预警、航道清障、港口进出统筹纳入乐清湾交通组织一体化平台,出海这件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紧紧有条。
这一幕的背后折射出更大的行业动向。
浙江本就是汽车制造大省,企业长期依赖上海、宁波等大港出海,台州这次上阵意味着产业链物流多了一个可选通道,港口服务能力也被动手脚一番。
船代公司负责人评价靠泊手续高效,海事提供的专业靠泊建议和气象服务,让在台州开展新业务的信心得到提升。
海巡艇与无人机在现场护航,值班室通过闭路监控实时关注装载,安全保障被摆在首位,显示出地方政府和部门愿意为地方经济“上脚”。
换个角度来看,争议也在:有人认为小口岸的长远竞争力还要看航线频次、班期稳定性与通关成本,大型港口的集疏运能力、配套航线来源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
再扯远点,海运受台风和寒潮影响明显,哪怕预案做得再周详,极端天气仍可能打乱节奏。
对比国内外案例可见,新兴港口要想持续吸引整车出口,需在航线稳定性与后续配套服务上下更大力气。
把事件戏谑化一点看,这场“从台州出发”的首航像极了一个艺人先在边城开演唱会,票房一好,才有资本进军大场馆。
台州把港区打造成能承载整车出海的“台前后台”,既是对地方软硬件的一次检阅,也为区域口岸群留下更灵活的运营样本。
个人认为,短期内该港将成为周边汽车制造企业的备选路线,长期能否成为常态化通道还得看航运公司给不给力与市场需求能不能稳定起步。
现场有话题性的瞬间不少,工作人员笑着说过去多走上海宁波,这次在家门口看到整车上船,心里有种自豪感。
有人在码头一旁感慨花了多年的努力终于见着成果。
台州的一小步,对产业链来说可能是一大跳,连带着港口群的竞争格局会有些微妙变化。
那就回到开头的那张图:1346辆车,整装待发,是偶然的机遇,抑或是必然的布局?
读者可以在留言区说说看,台州会不会成为下一站汽车出海的新秀,还是只是短期的“热闹一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沐子 通讯员 臧羿岚供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