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十年空转:车企画饼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这些年你要是关注新能源车,肯定被固态电池的消息轰炸过。什么“革命性突破”、“颠覆传统”、“续航翻倍”的新闻满天飞,可你到4S店转一圈,销售员还是推荐那些用液态锂电池的车型。说好的固态电池呢?十几年过去了,咱们消费者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

要说固态电池这张饼画得有多诱人,那真是让人流口水。能量密度能顶现在电池的两三倍,充一次电跑个一千多公里不在话下,关键是再也不用担心自燃起火。听起来简直完美对吧?丰田当年拍着胸脯说要搞这个,后来三星、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大厂全跟上了,一个个信誓旦旦喊着“再给我们几年时间”。

结果呢?2014年喊到现在,各家企业的新闻稿倒是发了一堆,什么“阶段性成果”、“关键技术攻克”之类的话说得挺好听,可你去市场上找找,一辆真正装上全固态电池能开的车都找不到。这不是忽悠人吗?投资者的钱砸进去几百亿,老百姓的期待值被吊得高高的,到头来啥也没有。

技术难关把所有人都卡死了

固态电池十年空转:车企画饼背后藏着什么猫腻?-有驾

说到底,固态电池不是不想量产,是真搞不出来。这玩意儿的门槛高得离谱。你想啊,固态电解质硬邦邦的跟陶瓷似的,电极材料软乎乎的,这俩东西怎么贴合?就像拿石头板和面团往一块儿摁,中间肯定有空隙啊。锂离子要是过不去,电池还充什么电?

实验室里搞出点小样品还行,一放到工厂大规模生产就露馅。有些企业试过硫化物方案,结果发现这东西遇到水气就完蛋;换氧化物吧,导电性又不够理想;用聚合物呢,耐高温性能又拉胯。搞来搞去,每条路都走不通。

再说成本,这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做一块固态电池的材料费就得两块钱一瓦时,现在液态电池才几毛钱。你要装个100度的电池包,光材料就得二十多万,这还不算加工制造的钱。普通消费者谁买得起?就算有钱人愿意尝鲜,车企也不敢量产啊,万一卖不出去砸手里,那损失可就大了。

三国杀各怀心思

有意思的是,中日韩三家对固态电池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日本人就是轴,丰田死磕硫化物路线,还拉上出光兴产一起干,摆明了要孤注一掷。这跟日本人的性格有关系,认准一条道就走到黑,成了就是英雄,不成就是烈士。

韩国人精明得多,三星和LG两边下注,硫化物和氧化物都搞,谁成了算谁的。这招挺聪明,不过也说明他们自己心里没底,不敢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固态电池十年空转:车企画饼背后藏着什么猫腻?-有驾

中国企业最实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压根就没想着一步到位。先搞半固态电池,把安全性提上去,性能慢慢优化,稳扎稳打往前走。虽然听起来没那么炫酷,可这种策略才靠谱。你看现在市面上那些宣传“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其实就是中国车企探路的产物。

真相没那么简单

说白了,固态电池这事儿从一开始就被神化了。实验室里搞出点成果很正常,毕竟那是理想环境,温度湿度都控制得死死的。可真要搬到工厂流水线上,一天生产成百上千块电池,良品率能有多少?设备要重新配,工人要重新培训,供应链要重新建,每一步都得花钱。

前阵子看到个新闻,说中国科学家用什么碘离子技术解决了界面接触问题。听起来挺厉害,可人家自己都说了,离商业化还远着呢。这就是典型的实验室成果,跟真正能开上路的车差着十万八千里。

有专家预测,半固态电池可能2027年能在高端车型上看到,全固态电池得等到2030年以后。我看这还是乐观估计,搞不好还得往后拖。毕竟这十几年来,预测时间表的人多了,兑现承诺的没几个。

固态电池十年空转:车企画饼背后藏着什么猫腻?-有驾

消费者该怎么看?

老实讲,咱们普通人也别太较真。技术进步本来就是慢慢来的事儿,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看现在的液态锂电池,安全性比十年前提升了多少?续航里程从两三百公里涨到六七百公里,充电速度也快了不少。这些改进可能没有固态电池那么吸引眼球,可实实在在地改善了用车体验。

车企喜欢画饼,这是商业规律,咱们心里有数就行。与其盯着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不如看看眼前的产品够不够用。现在的电动车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够了,城市通勤没问题,周末近郊游也能应付。真要长途旅行,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越来越多,焦虑也没以前那么严重。

钱都去哪儿了?

这里头还有个问题值得琢磨:这么多年投进去的研发费用到底花哪儿了?企业拿着固态电池的名头融资,投资人看着前景广阔就往里砸钱,可成果呢?有人说这是在积累技术储备,也有人质疑是不是有人借机圈钱。真相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不过话说回来,科技研发本来就是烧钱的事儿,失败率高很正常。药厂研发一款新药,十个项目里能成一个就不错了。固态电池也是一样的道理,今天投入的钱,可能要十年二十年后才能见效益。问题是,企业和投资人能不能等得起,消费者的耐心还剩多少?

固态电池十年空转:车企画饼背后藏着什么猫腻?-有驾

冷静点看这场游戏

固态电池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场长跑比赛。跑得最快的不一定赢,能坚持到终点的才是王者。日本企业憋着一股劲要搞全固态,韩国企业左右逢源两边押注,中国企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谁的策略更高明?现在下结论还早。

可有一点能肯定,就是这个行业需要冷静下来。少吹点牛,多干点实事,把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一个个攻克,该降低的成本一点点压缩。等到哪天真有车企能拿出一款价格合理、性能可靠的固态电池车,那时候再吹也不迟。

你觉得固态电池最后能不能成?还是说这就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也说说你现在开的电动车体验怎么样,续航够不够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