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动静不小,一下子就把超过11万辆车叫了回去。按理说,车企搞召回不稀奇,但这回的规模可真不算小,两个批次加起来,唐系列和元Pro统统“榜上有名”。到底怎么回事儿?先别着急,咱们耐心扒开细细说说,看看到底是哪出差错了。
先说“唐”,但可不是小说里的唐僧,是比亚迪2015款的那一批唐系列车。这批车是从2015年3月28日到2017年7月28日之间生产的,一共44535辆,得,这不是个小数字。问题出在驱动电机的控制器上,说白了就是这玩意儿在选零部件的时候跟打麻将似的选错了牌,导致一个叫“主动泄放”的功能有点不靠谱。啥叫主动泄放呢?基本上就是给电路板一个减压的通道。可这要是整不好,万一碰到极端情况,还可能把电路板给烧了。结果是啥?电驱模式直接罢工,剩下的只能靠油门走路,开纯电动的心思算是白打了。虽然这情况不会常常遇到,可出点岔头可不就是一桩安全隐患?所以,这批车赶紧被召回,比亚迪也认了,叫人去4S店免费升级软件,把泄放的方式调整成电机泄放,就像给水龙头加了道保险,用点小聪明消除隐患。
再说“元Pro”,可不是什么网络流行词,这回说的是2021年2月6日到2022年8月5日出厂的那批元Pro纯电车,总数71248辆。问题有点特别:动力电池的密封垫装得“不扎实”,有的地方装歪了。你要是爱开车下大暴雨,还老喜欢轧水坑,万一整进水里,电池壳的密封就顶不住,有可能进水。进了水,电池的绝缘就会变差,轻的功率下降,车开着突然变肉,重的,咱也不敢说会不会出大事,总之让人提心吊胆。这么一批车,官方调查一发现赶紧召回,比亚迪叫自家4S的师傅给每台车免费用专用密封胶加强一下动力电池壳,给防水撑撑场子,不让你再莫名其妙地出岔子。
说到底,这两波召回都是因为两样问题:一头是设计选型上“掉链子”,一头是装配工艺上“没拿捏到位”。比亚迪这几年在新能源车里算闯得风生水起,怎料到细节还能漏了这两手。别看平时咱们觉得“新势力”意气风发、天天蹭着各种热搜榜,轮到这些小疏漏,谁也跑不了。毕竟造车这事儿“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小问题搁着不管,时间一长,就是安全不得了的大事。
其实召回对车企来说,既是压力也是考验。你是光想着躲、还是第一时间认账解决?从这次比亚迪的动作来看,倒还算主动,都是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查出来的,然后按照规矩履行手续,公开召回、免费修补。如果说要给这波操作打分,那比“捂着难言之隐装糊涂”的强多了。至于后续能不能彻底解决,怎么消除用户心里的疙瘩,那还得看实际结果。
买车的消费者,看到新闻心里肯定犯嘀咕:好家伙,这么多台车,都有同样的“通病”?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别光怪比亚迪,谁造车早晚都得摊上这事,这年头人家老牌合资车不也经常召回么。只不过咱中国人讲究“事不过三”,不能老整这一出,你把用户一次次叫回4S店,时间久了谁还敢买账。车主们关心的,其实很简单,安全得有保障,售后得靠谱,有问题不藏着掖着。别说赔礼道歉有多诚恳,那都不如瞅着把毛病扎扎实实给消了来得有效。
回头说说这11万多辆的具体情况吧。唐系列的召回更像是技术底层的疏漏,设计的时候疏忽了某个具体元器件带来的连锁效应;元Pro属于生产装配的瑕疵,装电池壳的时候密封垫跟没吃饭似的,少装点劲就出漏。在实际用车的过程中,唐系列的隐患相对还是概率小点,元Pro碰上暴雨季节,动不动就涉水,谁敢说自己不会倒霉?无论哪种型号,买车本就图个踏实,“突然掉链子”才是让人心累。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软件升级还是密封胶的补强,这类召回解决办法其实都不复杂。比亚迪愿意出钱出力,用户往返一趟4S店,至少后续不用再担心小问题引发大麻烦。召回以后,唐系列的软件逻辑会更安全,也不会再动不动烧电路板;元Pro的密封恢复了,哪怕大水滔天,也不怕电池再喝水。说到底,这是厂家“亡羊补牢”的典型做法,虽说补上了,但毕竟羊已经溜达出去过。打个比方:“没摔跟头时你溜得飞快,摔了才知道鞋系松了。”以后选部件、装电池的事儿得长点记性,别老让用户替你“掉队”。

再扩大来看,新能源时代一片热火朝天,人们换车的步子也快,配置、智能化、颜值一个不少,唯独安全才是“压舱石”。各家车企都在赛道上你追我赶,谁摔了泥巴可没人帮你擦脸。今天轮到比亚迪召回,明天说不准又是哪位兄弟推倒重来。试想,大厂也有差池,小厂就更别指望没漏洞。“买新车开新路”的美梦背后,其实都在经受考验:性能、舒适不能丢,安全设计别上演“走钢丝”。
这几年,中国造车的本事眼看着越来越硬气,外观、动力、智能都往前冲,也别忘了最基本的靠谱。表面上看“风风火火闯九州”,可生产线上的点点滴滴才是真正的门道。比亚迪这波召回,给自己敲了警钟——只有地基打牢,才能防范暗地里的那些小毛病。用户才不会光听你吹牛,脚踏实地才是硬道理。
如果说买车就像娶个媳妇,你看中的是脸蛋,守住的是日子。谁也不想关键时刻给你来一出“临阵罢工”,不折腾、不闹心才是大多数车主的心头好。这次召回说到底,只希望比亚迪和同行们都能吸个取教训,奔着杜绝类似事情再发生的目标去打磨产品,而不是临到出事才东补西补。造车可不是光会摆造型,细枝末节更得盯紧了,如果能“堵死细水长流的漏洞”,那离让大家买得更安心、开的更安全,也就不远了。

说起来,车企搞召回这事儿,其实也挺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掏不出来。问题没了藏着掖着不行,一旦公开透明,用户反倒会觉得你还像那么回事。只要别想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早点把车主的心结解开,召回也能变成一个正面的公关机会。咱买车不能指望什么“铁打的放心”,就盼着厂家多点负责、多点心眼,细水长流才有的看。
最后留一句话:马路如虎口,细节藏安全。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