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8点,暂停53天的甘肃省汽车置换补贴全面回归。
省商务厅公告明确:消费者需提前抢领“当日有效”的资格码,每人每月每品类限领5次,逾期直接作废。
资格码仅限当天使用,且必须通过新启用的省级消费品以旧换新系统申领,涵盖汽车、家电、数码等多品类补贴。汽车报废更新则仍沿用全国统一平台申报。
广西更早一步行动。7月31日起,当地每日上午10点在云闪付APP开放汽车置换补贴申请,每日额度锁定400万元,额度耗尽即止。
新能源车补贴分三档,最高1.5万元;燃油车最高1.3万元。
河北邯郸则采用“月初集中放券”模式:8月至12月,每月1-5日10点发放资格券,7月23日前购车的消费者可走“过渡通道”,8月后购车者必须持券申报。
“秒光”的资格券,正在重塑购车流程
邯郸市一名比亚迪经销商透露:“每月1号开抢不到5分钟,1.5万元的新能源补贴券就被抢空。”
这种紧迫感源于硬性规则:甘肃资格码逾期作废;邯郸要求抢券后15分钟内完成实名认证,持券有效期仅1个月。
这种“先抢资格再买车”的链条,彻底颠覆了传统“购车后申领”的被动流程。
河北的创新设计更精细。通过懂车帝平台联动政府,动态监测不同车型的核销情况。
补贴分档精准匹配消费层级:新能源车比同档燃油车补贴高2000-3000元,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补1.5万元,8万元以下仅4000元。
这种设计避免低价值交易挤占资源,同时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车型。
为什么非要“抢”?地方财政的精准调控术
“僧多粥少”是核心矛盾。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量环比骤降12.4%,增速从3-6月的15%回落至6.3%。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补贴断档导致消费者购车成本上升,观望情绪加剧。
传统“随到随领”模式难以应对庞大需求。以河北为例,汽车保有量超2000万辆,年置换需求基数庞大。
而上半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突破400万单,部分省份资金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抢券制通过“按月定量投放+分档额度管控”,实现了资金流速的硬性约束。
广西每日设定400万元额度红线,甘肃限定“当日作废”资格码,本质都是将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
重启≠普惠,这些城市仍在等待
郑州市商务局工作人员8月12日明确表示:“目前恢复汽车补贴尚无定论。”
早在6月11日,郑州就因家电补贴资金耗尽暂停发券,公告中“先到先得、用完即止”的表述,暗示地方财政承压的普遍性。
反差在于,中央第三批690亿元以旧换新国债资金已于8月1日下达。但省级配套资金到位节奏差异,直接决定了地方能否按下重启键。
例如云南因配套不足,于8月12日将新能源车置换补贴从1.5万元降至1万元。
经销商:抢券日就是客流高峰日
在邯郸,4S店已把每月1-5日定为“黄金销售期”。
一名长安汽车销售反馈:“顾客进店第一句就问‘券抢到没’,有券的客户成交率明显提升。”
这种周期性消费热潮,与广西“先购车后抢额度”的分散模式形成对比——后者因流程差异,客流分布更均衡。
懂车帝上半年承接政府补贴申请超110亿元的数据,印证了“上平台抢补贴”正成为消费新习惯。
而政策设计者显然注意到这一趋势:河北资格券发放首日,汽车国补进入抢券模式话题便冲上热搜,网友调侃“抢汽车比抢演唱会门票还刺激”。
当“抢手机”变成“抢汽车”,争议来了
社交平台上,消费者态度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资格券稀缺性反而刺激决策,比过去填一堆资料石沉大海强!”反对者则吐槽:“大宗消费搞秒杀,老年人怎么拼手速?”。
更现实的挑战是流程复杂性。甘肃新系统同时涵盖家电、数码、电动车等多品类补贴,消费者需在单一平台反复切换。
有用户抱怨:“规则说明长达20页,光研究流程就花了半天”。
对此,邯郸市商务局增设热线咨询,并在懂车帝平台嵌入“一键跳转”功能,简化操作路径。
车企的“组合拳”:补贴+技术升级
政策重启之际,车企同步加码。赛力斯针对问界M9推出3万元置换尾款减免;上汽大众帕萨特Pro叠加1.3万元置换补贴后,入门价下探至15万元区间,并承诺燃油SUV终身质保。
这种策略直击消费痛点。据《2025汽车以旧换新消费洞察报告》,超50%置换用户倾向20万-50万元中高档车型。
自2024年补贴政策实施以来,B级车市场份额从不足40%提升至42%以上。
当政策红利遇上产品升级,消费者手中的资格券,正成为撬动消费升级的杠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