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鲁联合丰田、马自达开始搞氢动力了,氢能源是不是烟雾弹还未可知,未来汽车发展主力方向充满变数

最近斯巴鲁、丰田和马自达三家车企联合搞氢动力了,这事儿让我有点意外。毕竟这几年电动车火得一塌糊涂,氢能源车反而没怎么热闹起来。那氢能源是不是一个烟雾弹,还是说会真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力方向?说实话,这个我也不好下定论,毕竟背后牵涉太复杂。

我记得有次在丰田的一个技术交流会上,跟工程师聊到氢燃料电池车(FCEV)。他说氢气储存和加注就像手机充电和换电池的区别,加氢快,一两分钟就完事,但储存和运输环节复杂多了。其实这就是个供应链难题,不像电动车电池还能坐镇家里或者充电桩上,氢气需要高压、低温特殊条件,成本和安全门槛都高。拿家用燃气瓶做比喻也不为过,就是随时担心会爆炸的那种心态。

斯巴鲁联合丰田、马自达开始搞氢动力了,氢能源是不是烟雾弹还未可知,未来汽车发展主力方向充满变数-有驾

然后丰田那位工程师顺便说了,他们最近在氢气提纯和储存材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成本的下降。光技术好不代表能落地,我朋友圈一个修理工老王就忿忿不平地跟我说:这些氢车技术再好,最后得看看咱维修厂能不能接得住,人力本来就紧张,培训、配件啥的全是一笔烧钱的活。

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去年测评过丰田Mirai和特斯拉Model 3,价格相差大概2万块左右,实际用车感受差别挺明显。Mirai加氢时间快,续航能跑600多公里,但加氢站寥寥无几,倒不如说是在特定城市圈方便。Model 3则是充电时间长,续航能力根据使用惯掉得快,但充电网络密集,充电点多得让人省心。两款车买家心态截然不同——有人愿意为未来感买单,有人看重方便用车。

斯巴鲁联合丰田、马自达开始搞氢动力了,氢能源是不是烟雾弹还未可知,未来汽车发展主力方向充满变数-有驾

这边厢说着氢,这边厢电动车仍在全球卷得火热。质疑电动车续航焦虑的人多,但现在电池能做到续航400-600公里已经不稀罕,甚至有车企冲破700公里门槛,像蔚来小鹏什么的。但陌生问题来了:电池原材料产能、环境问题和回收处理都还是大坑,供应链的博弈绝对没那么简单。经常挑电池供货的料,工厂生产线上一旦芯片或材料不到位,整个车型的交付就延迟,销量也打折扣。

基于这个双重视角,你觉得氢能源是不是真的有其独特价值?我个人有点怀疑,真心怀疑。没细想过,但从供应链韧性的角度看,尽管丰田愿意砸重金研究,但氢气的基础设施几乎从零开始布局,回报期会有多长几乎没法估量。听销售张师傅说,加氢站建设比充电站贵3-5倍,这差距不是小数目。尤其在我们这边,城市密集很难铺开那么多加氢站。

说到研发,我从内部了解到,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不过几个关键材料,像铂催化剂用量能否降下来是制约成本的重点。就好比做菜炒菜,锅铲质量特别关键,劣质锅铲就炒不出好味道。可惜这些关键材料并不便宜,也很难大规模改进,哪怕研发了十年,性价比上升幅度还是有限。

斯巴鲁联合丰田、马自达开始搞氢动力了,氢能源是不是烟雾弹还未可知,未来汽车发展主力方向充满变数-有驾

但话又说回来,电动车领域的研发也不是一路坦途。试想一下新能源电池生产线小小故障,就能导致百万人交付延迟,影响品牌形象,最终砸了自己饭碗。丰田选择搞氢,或许是在赌未来短板被电池彻底暴露之后,氢会成为补充;又或者,真的是想为自家燃油车转型寻找一条替代路。

还有点自嘲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挺懂供应链,结果这件事儿还真够绕。前面说氢能源难落地,后来想想电动车的原材料和制造链一样让人头疼,这两条路哪条都不好走。你们觉得呢?难不成真得像当年燃油车取代马车一样,氢车凭借某个突破性技术突然一飞冲天?

斯巴鲁联合丰田、马自达开始搞氢动力了,氢能源是不是烟雾弹还未可知,未来汽车发展主力方向充满变数-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跑个题,在车间修车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很多车主对氢动力车的第一印象是闻不上味,但其实氢气爆炸门槛很低,这也让保养和事故处理有特别要求。自己算了下,氢动力主力车型的百公里成本估算是电动车大约1.5倍,但续航与加氢速度又远优于电动车,权衡下来会有多少人愿意掏钱包呢?

斯巴鲁联合丰田、马自达开始搞氢动力了,氢能源是不是烟雾弹还未可知,未来汽车发展主力方向充满变数-有驾

想问问你们,如果氢动力真的来了,你愿意尝试吗?我身边一位刚购入丰田氢车的朋友告诉我,他最担心的不是车本身,而是万一高速上找不到加氢站怎么办。听了这话,我心里嘀咕,看来基础设施才是最大的瓶颈,谁能先解决这点,谁就赢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