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次弹射起步动力不衰减,这台125万的奥迪RS e-tron GT Performance,让那个开了十年R8 V10的老炮儿在山路服务区抽着烟,突然对我说:电动车开到现在,总算有台能让我想踩第二脚油门的了
1100安培的瞬时电流从电池组涌向双电机,车身像被人从后面猛推了一把。连着弹射十次,每次都是2.4秒破百,动力输出曲线在屏幕上画出十条几乎重合的线。副驾驶那哥们儿熄火前开R8,现在这台RS e-tron GT已经跟了他大半年。
“特斯拉Plaid我也试过,账面1020匹,第一脚确实更猛。”他把烟头摁进烟灰缸,“但连着来几轮,那车就开始保护电池了,动力明显软下来。”
这话倒不算夸张。912马力推着不到两吨的车,后电机转子直接削了10公斤重量,定子里的铜密度也提上去了。弹射模式下整套系统能扛住1100安的峰值电流,这个数字意味着电池和电控都得在极限工况下保持稳定。保时捷Taycan Turbo S账面750匹,破百2.6秒,看参数好像差不多,但坐进驾驶位连着跑几圈,能感觉出奥迪那套quattro调校的线性输出更接近燃油车的暴力感。
停在服务区的时候正好碰上另一台Model S,车主过来搭讪问续航。105kWh电池组,支持320kW超充,10分钟能补280公里,这数据听着还行。但他随口问了句附近哪个桩能跑满功率,我俩面面相觑——高速服务区那些老旧国标桩,能给150kW就不错了。
倒是那套四冷却回路的热管理让人印象深刻。电池、前后电机、座舱各管各的,夏天山路全油门跑半小时,动力衰减几乎感觉不到。这种工程思维还停留在燃油时代那套“极限工况也得稳”的逻辑里,跟现在中国品牌讲的800V快充、换电、智能座舱完全是两条路子。
方向盘后面藏着个“一键超车”按钮,车速过30之后按下去,额外释放70千瓦能撑10秒。上次国道超大货车用了一回,时机卡对了确实好使,但这功能有10秒冷却时间,频繁用反而打乱节奏。不如直接挂RS模式,悬架降到最低,转向变沉,油门响应调到最激进,整套动力和底盘逻辑都切到赛道状态。
双腔空气悬架配48V防倾杆,过弯时车身能主动向内侧倾0.5度。这个细节带来的信心感,可能只有开过的人才懂。转向比从16.3:1缩到14.3:1,市区窄路掉头灵活了些,但高速并线时那种精准克制的沟通感还在——典型的德系调校,不花哨,也不讨巧。
0.24的风阻系数加主动扰流板,250公里时速下能产生130公斤下压力。这速度在国内高速肯定违法,但某些不便细说的场合,这套空气动力学设计确实让人敢踩得更深。
德国售价16万欧,到国内差不多125万。这价位能买蔚来ET9,能买理想MEGA,加点钱甚至够上Taycan Turbo S。但据4S店销售说,e-tron GT的车主里七成是35到50岁的男性,手里多半已经有台RS6或者M5,这次买电动车更像是尝鲜。他们不关心车机能不能刷抖音,也不在意后排有没有小桌板,吸引他们的就是那种熟悉的机械操控感——虽然换成了电机,但转向手感、悬架韧性、动力响应的底层逻辑,还是传统性能车那一套。
这种固执在电动化浪潮里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奥迪自己也在摇摆,一边在德国坚持PPE平台的技术正统,一边在中国搞一汽奥迪、上汽奥迪两条线,国产Q6L e-tron还得塞进华为智驾才能应付市场。这架势像极了一个老拳击手,明知道规则变了,还在用老招式试探新对手的路数。
那天下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RS e-tron GT的尾灯在前面弯道闪了两下就消失了。我突然想起服务区那哥们儿临走前说的话:“现在电动车快的不少,但让人想开第二次的,真不多了。”
这话听着矫情,但细想又挺实在。电动时代的性能车到底该往哪走?是特斯拉那种极致参数堆砌,还是中国品牌那种智能座舱全家桶,又或者像奥迪这样死守驾驶本身?市场会给答案,只是不知道等答案出来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记得踩油门的那种冲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