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量至上的时代,这些车型默默坚守着品质的底线,它们败给了营销,却赢得了懂车人的心。
在中国汽车市场,每个月销量榜单上的名字总是那么几家。轩逸、朗逸、大众速腾等车型长期霸占榜首,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首选。然而,在这场销量狂欢的背后,还有不少产品力出色却销量平平的“宝藏车型”。
它们可能因为品牌营销不足、市场定位偏差或消费者认知度不高等原因,被主流市场忽视,但就其产品本身而言,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实力。
01 销量惨淡,实力不俗
在众多汽车品牌中,有些车型虽然销量不高,但凭借出色的品质和实用性,在小众群体中拥有极高的口碑。这些车型往往在外观设计、动力系统、安全配置以及后期维护成本方面表现优异,却因知名度较低而被大众忽略。
上汽通用别克-君越作为合资B+级车型,君越月均销量仅3,400台,与同级别的亚洲龙相比相形见绌。但实际产品力方面,君越在做工用料、行驶品质和驾驶感受方面都表现出色,整体水准甚至超过很多B级车。
目前君越性价比极高,曾经接近30万售价的它,如今优惠后价格只需16.58-23.58万元。顶配Avenir艾维亚版本算上优惠后,价格仅相当于混动亚洲龙中配的价钱,但配置享受度直接拉满。
02 叫好不叫座,边缘化品牌生存困境
还有一些品牌几乎已经被主流市场遗忘,但它们的产品质量却可圈可点。斯柯达就是其中之一。
斯柯达的汽车质量基本上和大众车型相似,且原先价格更为亲民。很多开过斯柯达的车主都反映其质量确实不错,省油且耐用。然而斯柯达在国内品牌知名度较低,导致旗下新产品难以被消费者知晓。
马自达、斯巴鲁和标致、雪铁龙也面临类似处境。这些品牌在操控性、可靠性和油耗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却在销量上沦为二流品牌。
叫好不叫座的背后原因复杂多样。以海马汽车为例,它曾是与马自达合资时期的佼佼者,福美来、普力马等经典车型年销曾达8万辆,占据市场5%份额。但自主转型后,虽然累计投入超20亿研发资金,却因产品战略失误、渠道建设滞后和品牌营销失声三大症结,市场份额萎缩至1%。
03 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失落者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同样存在被边缘化的品牌。
北京现代索纳塔就是典型代表,作为B级车,索纳塔搭载1.5T/2.0T+8AT动力组合,2025款价格已下探至14.98-20.58万元,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导致市场表现低迷。
捷豹XEL:2.0T+8AT黄金组合豪华后驱B级车,终端价21.8万起,却因品牌边缘化以及新能源冲击导致无人问津。
雪铁龙凡尔赛C5 X:跨界设计+PHC自适应液压悬架,因其客户群体和针对性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导致月销仅1500台。
04 产品力强劲的遗珠
除了这些边缘化品牌,还有一些产品力强劲但被忽视的单一车型。
比如凯迪拉克CT4,20万预算的一款B级纵置后驱豪华车,全系标配“满血”2.0T发动机,241马力,350牛米扭矩。结合终端价格以及产品力来看,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理性层面分析,这都是一款超值的车型。
当然CT4也有明显缺点——后排空间小,座椅材质硬,靠背角度陡,坐垫短,被称为“两座车”。但对于不需要经常搭载家庭成员的年轻消费者来说,CT4提供了同价位难得的驾驶乐趣。
本田型格燃油版是另一款被低估的车型。2025款1.5T CVT豪华版价格已降至9.99万元,较混动版低2万元。虽然油耗略高(WLTC 6.1L/100km),但保留了本田标志性的地球梦发动机技术,182马力的动力输出仍优于同级竞品。
05 为什么会叫好不叫座?
除了以上提到的少部分汽车品牌,还有很多产品力不错但销量欠佳的车型,之所以陷入如此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品牌历史包袱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某些品牌早期产品质量差、套补贴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即使后期推出高端产品也难以获得消费者信任。
市场定位模糊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有些车型没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或者定位与实际产品力不符,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
营销策略失误同样不可忽视。一些品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营销活动,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CEO一句“500万以内最豪华的家用SUV”就能火爆网络,几乎没花什么钱。
渠道建设滞后也是边缘化品牌面临的共同问题。部分品牌经销商网络覆盖不足,导致消费者看车、购车、售后都不方便,进一步影响了市场表现。
写在最后,这些被低估的燃油车型,或许正是懂车人眼中的“宝藏”。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它们依然以独特的产品魅力,等待着真正懂它们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