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下午,万寿路一段车流如常,突然传出一辆劳斯莱斯闪灵撞车的消息。图片里,车头凹陷明显,安全气囊已弹开,现场一位中年男性看起来有些呆愣,我第一眼就认出来了——是陈震。那个平时微博上吐槽车险不划算的车评人。
昨天傍晚,我拨通了交警的电话,值班的说:下午三点多确实发生了事故,车主啥的,咱这还不太清楚。说完那边就挂了。挺典型的‘官方刚接报还没信息’状态。我这心里琢磨,这车撞得不轻,怎么陈震微博上四点五十四还发动态呢?难不成是事故后开的?看他文风,估计也是想借微博平复点网友的心。
我认识陈震一些年了。他写车评那股独立劲儿可不是说说而已,研发供应链啥的,小嘴一张能喷出不少干货。记得那次和他在一个4S店门口等试驾,他嘟囔着:这车主机厂的供应链算得上像个迷宫了,没点耐心真玩不转。我当时没全懂,他说研发流程就像煮饭,火候刚好才好吃,再细点是米和水的比例,供应链上的材料供应不及时,就像煮饭时水少了,饭锅底焦了。
但说实话,这次看到他的闪灵车事故,我内心有点复杂。陈震过去就强调不买车损险,说自己开车规矩,不划算。我还真服他这态度,毕竟车损险保费不低,我算过,顶级豪车单次车损险一年下来少说也得五六万,百公里成本一算,得多加不少油钱的。
但这事儿一出,倒让我感觉原先把车险计划讲得太死板了。人生嘛,谁能真保证不磕碰?虽然不知道事故细节,估计陈震这次真躲不过了。小范围内问了几个同行,他们也提出,豪车撞了不是车损险,得先掏腰包,哪怕自己很会开也扛不住外部风险。是不是陈震这次也得反思反思?
说到闪灵这款车,和同级别劳斯莱斯幻影比,价格高出不少,但配置更讲究高级定制,市场定位明显偏向工艺控和收藏家。用同事的话说:闪灵买的是情怀和身份,日常用车还是幻影或别的更合适。他那句话让我想起陈震之前提过的用户心理:买豪车有时候是买安全感和面子,实际上用得少,没必要买太贵的车损险。但出事了,这套心理得打个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遇到的几个高端车主里,七成不买车损险,普遍觉得几万块保费没法和自己开车的技术划等号,但那剩下的三成,小部分甚至把车停在豪宅车库就信赖保险。而这一点,很大程度还是和供应链缺货、维修周期长挂钩。修一辆闪灵,不单是零件贵,还得等待原厂配件,起码3个月且费用没法压。
这时我跑题一下,楼下修理厂跟我抱怨过,说劳斯莱斯车主的耐心比普通豪车车主更长,得了,真是玩豪车的心态不一样。估计陈震这次遇到的维修流程、配件等待也绕不过。不过我猜他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估计能比普通买家快点搞定(猜测,不确定)。
还有一个小细节,陈震过去以夜间市区开车速度快著称,甚至曾创造过二环路单圈13分钟纪录。这速度我试过,实际挺夸张,尤其那个路面和车流,真不是普通司机敢碰的。他的这些驾驶技术和惯难道和这次事故有关系?交通事故背后,技术固然重要,运气和外部状况也大杀器,这点谁能说清?
我跟他说过类似话,他咧嘴一笑:技术和心态还得配合,否则技术再牛也怕磕碰。这句话现在听来特别刺耳。行吧,别光扯技术了,问你们,你觉得老陈这次会改买车损险吗?
然后我又想,这辆闪灵撞了,保值率咋办?豪车保值本来就有下行压力,碰上事故,百分比还得打折,粗略心算下,闪灵首年折旧差不多20%,带事故,肯定再砍个3-5%。这对陈震的投资属性来说,应该挺遗憾。
唉,也许真正的教训不是保险费用多与少,而是面对不确定性,人有时候得留点后路。希望陈震没啥大碍,毕竟这些车评人的日常不光是试车,更多是和车厂、供应链之间的博弈。事故会不会影响他后续曝光质量?谁知道。
聊着聊着又想到,那天万寿路那个交警说话真标准,零透露信息,还说车型和车主暂时不清楚,但我们都知道,场面估计没法糊弄过去。毕竟,万寿路那地儿,车流量大,豪车出事,牌照一对比就全明白了。
说到这里,不禁想问,车友们,你们遇到过类似撞车后自己不买车损险的纠结吗?或者说,豪车司机到底是该保持技术自信,还是多点保险保障?这道题,估计没人能给绝对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