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
你这个说法有点问题,我来帮你改写一下,让它更通顺、易懂:
“最近又到了大厂公布半年报的时候,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表现依然遥遥领先。”
如果你想表达的是“卖电池的比卖车的还赚钱”,那可以这样改写:
“现在有个现象,卖电池的公司利润反而比卖整车的还要高,这有点让人意外。”
如果你有具体的原文内容,我可以帮你更准确地改写。
比亚迪营收超特斯拉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营业收入大约是37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3%;净利润约155亿元,增长了13.79%。
如果只看这些数字,可能不太直观。我们拿特斯拉来对比一下:特斯拉上半年总收入是418亿美元,约合298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比亚迪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特斯拉。
除了比亚迪,国内其他车企表现也不错。比如上汽集团上半年营收2996亿元,吉利则是1503亿元。它们的净利润分别是60亿元和93亿元。
宁德时代领跑净利润
虽然大厂的财报表现不错,但还是比不上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总收入1789亿元,同比增长7.3%。虽然营收不如比亚迪,但净利润达到305亿元,是比亚迪的两倍多,更是吉利的三倍多。
宁德时代毛利率领先
从毛利率来看,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的毛利率是22.41%,虽然比2024年上半年的26.9%下降了4.49个百分点,但依然比比亚迪的18%和吉利的16.4%高。而且以前更厉害,2016年时动力电池毛利率曾达到43.7%。
相比之下,车企赚的钱就少多了,利润空间小,压力大。
车企价格战的根源
“价格战”不能全怪车企。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从年初就开始降价,到年底还在打,大家都盯着比亚迪、吉利这些大品牌,为了抢市场,只能不断压低价格,结果大家都不赚钱,利润被严重压缩。
但宁德时代就不一样了,它成了车企们争抢的香饽饽。就像一些高端手机用徕卡镜头一样,有没有宁德时代的电池,成了不少车款高低配的区别。
宁德时代客户扩展迅速
宁德时代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不仅和长安、吉利、赛力斯、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等传统车企合作,还和蔚来、理想、小米、问界等新势力企业有深度合作。
特别的是,今年4月,小米以9.8%的订单量,首次成为宁德时代最大的客户,超过了吉利(9.6%)和特斯拉(8.1%)。
也就是说,现在销量靠前的车型,大部分都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出货量非常大。根据财报,宁德时代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28.6GWh,同比增长37.8%。
宁德时代能保持较高毛利率,主要就是因为规模大,生产成本被分摊得更低,效率更高。
头部企业市占率超六成
从市场情况来看,宁德时代排第一,比亚迪排第二,两家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5%,远远领先于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其他企业。
宁德时代面临挑战
虽然宁德时代在市场上的份额领先,但保持这个位置并不容易。
从2016年开始,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已经降了一半多。而且,像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这些第二梯队的厂商,正在一步步追上来。
宁德时代市场份额下降
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我想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个情况:
2025年1到7月,宁德时代在电池市场的份额是42.81%,虽然还是第一,但比2021年的52.1%和2022年的48.2%都低了,说明它的优势变小了。
而排在第二的比亚迪,主要靠自己车用的电池,再加上像丰田这样的大品牌也开始用他们的电池,所以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会更稳定一些。
车企自研电池提速
对电池供应商来说,有个不太好的消息:一些老牌汽车厂商开始自己研发电池了。比如长安的“金钟罩”电池、吉利的神盾金砖电池,都已经用在了自家的车上。另外,广汽、福特等传统车企也在加快自研电池的步伐。
固态电池布局挑战
宁德时代现在在动力电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靠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但未来,固态电池可能会带来一场大变化,宁德时代要怎么应对呢?
目前来看,宁德时代在半固态和固态电池方面的声音还不算大,而很多车企已经提前布局,开始自己研发,把固态电池当成下一轮竞争的关键。
半固态电池新车发布
作为汽车爱好者,我想用简单的话说说这次上海车展上名爵发布的新车——MG4。这款车最特别的地方是用了全球第一个量产的半固态电池。
这电池有个大优点:里面液体电解质很少,只有5%,几乎像固体一样,安全性更强。它的能量密度也高,比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高出30%。而且在低温环境下表现也不错,比如零下7度时,还能保持75%的续航,比一般车强很多。
最重要的是,这辆车的起售价只要9.98万元,性价比很高。
车企自研电池进程
我是个汽车爱好者,最近注意到不少车企都在推进半固态或固态电池技术。北汽、广汽、奇瑞、长安、蔚来、奔驰、宝马这些品牌,有的已经把这种电池装在车上试跑了,有的马上就要量产了,预计主要集中在2026到2027年。
最新的消息是,宁德时代计划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从时间点来看,车企和电池厂商几乎在同一阶段起步。
现在,很多车企赚钱不如电池企业,主要是因为卖车经常被“价格战”压得喘不过气。不过现在很多车企开始自己研发电池,等技术成熟、规模上来了,成本应该会降下来,利润也能跟着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觉得车企什么时候能不再依赖电池厂,也就是不用再交“宁王税”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