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个奖杯,1个传闻,4.6%的股份,1.46亿美元——阿斯顿·马丁这个周末把戏演在账本上。
退出F1?
不至于,那抹英绿没收工。
退的是表上的小股权,留的是全球镜头里的名字:Aston Martin Aramco F1。
我看比赛的时候手里还捏着圈速,车过终点线,安全稳,没惊喜。
真正的冲刺发生在董事会,合同比维修区的地板还干净:卖出车队4.6%股权,回笼1.46亿美元,款项不去风洞,直奔民用车流水线。
目标写得朴素——年内争取收支打平,审计老师好交作业。
换个房间,灯光更亮,Yew Tree Investments的人把新持股比例圈了一下,从27.67%往33%抬。
这个动作像在最后一圈补了一次燃料,目的是更长的赛段。
市场马上脑补下一幕:阿斯顿·马丁私有化。
真要走这条路,先得有人兜着钱和耐心,不然季报虽吵,现金才是话筒。
镜头倒回2018年。
那天他们上市,股价25.3美元,市值57.6亿美元,走路带风。
现在股价掉到0.94美元,市值只剩大约10.1亿美元,华服还在,缝线吃紧。
这几年不太平:美国关税加码,中国端高端车消费节奏慢了几拍,原材料上上下下像坐过山车。
很多人把“卖股”听成“退赛”,这误会像把赛车数据当手机电量看。
阿斯顿·马丁在车队里只是小股东,真正控盘的是斯特罗尔阵营;冠名合同和涂装都稳在那儿。
F1进入成本上限时代,可花的钱被帽子卡着(大致1.35亿美元一档,指数化微调),该有的曝光却一场比一场密集——24站全球巡回,社媒二次发酵,品牌部看着心里有数。
战术板摊开聊细节。
慢速弯抓地力短半口,这是这两年的老毛病,车一出热窗,圈速像被拉了手刹。
升级不能堆作业,要小步快跑;积分排名影响风洞与CFD配额,往下掉一名就多点空气时间,这算到小数点后也很现实。
2026规则重置,本田动力单元回归,能量回收、冷却包、底盘接口要提早钉死,方向若偏了,风洞多一天只是多烧电。
心理这块不写可惜。
阿隆索像一块水平尺,车有哪里不平,他一脚就踩出了声音,这种经验是隐性资产。
斯特罗尔父子同场,车队更像一个大家庭,情绪会占据画外音。
管理层要把这点当噪声管理,滤掉刺耳的,保留能推人的。
场外账本也得翻。
1.46亿美元可以填住民用车的现金坑,再叠加Yew Tree可能投的新钱,公司今年有油可烧。
真正关键还是产品线:DB12、全新Vantage得把“好看”变成“好赚”,限量款和个性化配置把毛利顶上去,供应链的难啃零件备足三个月,交付体验稳住——这比盲目给风洞加班更能在财报上见到笑脸。
宏观风向没有风平浪静这一说。
行业里,迈凯伦做过总部卖后回租,换得研发节奏;Alpine引入外部资金与明星股东,声音和现金一起到位;索伯提早和奥迪牵手,一边经营当下,一边铺2026的路。
豪门都在找平衡:传承要体面,转型要落地。
干脆把“阿斯顿·马丁退出F1”这句热搜当成关键词放桌上。
真退出,不划算。
冠名还在,2026本田厂队式合作刚热身,阿隆索续约减少不确定性,赛程24站,注意力就是最贵的门票。
品牌的火要靠赛道来烧,冷了难再热起来。
数据再丢一把,加点硬货。
上市价25.3美元对比如今0.94美元,折扣打得心疼;市值从57.6亿美元到10.1亿美元,差距摆在那。
公司自己也给了时间表,毛利率改善大概看2027年左右。
高端用户对价格不那么敏感,这让定价有底气,可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才是决定现金流的主角。
我也爱比对别家来校准。
法拉利再怎么被策略坑,红色始终在镜头里;红牛上层人事风波够大,RB19/20还是纪录片里的常驻C位;Williams被Dorilton接手后不急不躁,一步一脚印地补研发窟窿。
阿斯顿·马丁要学的,是既不怕慢,又别在错误的方向上跑得起劲。
至于私有化,像一把随身工具。
减少季报噪音,决策更干脆;资本成本更高,出手就得稳准狠。
要不要按下按钮,取决于两件事:Yew Tree和潜在盟友有多深的口袋;DB12、Vantage和混动序列能不能在12到18个月内让利润表恢复呼吸。
真走这条路,退市不该退色,更不能退血。
你来选题吧:1.46亿美元先砸在慢速弯的机械抓地,还是把气动效率再抬一格?
现金流要像玄学一样稳,还是赌一把2026规则大改的窗口?
留言里摊开你的战术板,我把计算器、秒表和咖啡都备好了。
下一站开跑前,看谁的下笔更准。
关键词先塞进兜里:阿斯顿·马丁退出F1、阿斯顿·马丁卖F1股份、阿斯顿·马丁私有化、本田动力单元2026、成本上限、F1规则大改2026。
看见就算我们互相点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