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研发战略转型,正在给合资车企带来新的活力。
大众汽车在华开发增程式车型,宝马深度融合鸿蒙生态,丰田、通用等将产品研发主导权交由中国团队……不仅如此,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70家会员企业(覆盖整车、Tier1及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尽管2024年跨国车企及零部件企业在华利润普遍下滑,但几乎所有企业仍保持正向利润。
“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有近70%明确计划在2025年及以后加大对华投资,其中超过78%的企业将投资重点聚焦于研发领域。”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表示,跨国汽车企业在华合作已进入以“研发2.0”为核心的合资合作2.0时代。
这一战略转型,让合资车企迎来新的机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当前,跨国车企正在加速由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两头在外’(在中国生产,技术研发和供应商在海外)的发展模式,向‘在中国 为世界’的新本土化模式转变。”
加码长期研发投入

从曾经在华市场份额占比70%到不足31%,合资品牌正面临新的挑战。正因如此,迫使合资车企深入思考在中国市场如何破局。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数十年前自主品牌学习、对标合资品牌的情况,正在反转。“追赶‘中国速度’是跨国汽车企业在华发展的惟一出路。”张琳谈到,“中国速度”是指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应用。
“2021年,我们在北京启用了新建的中国研发技术中心,配备先进的电驱、电池、NVH实验室,研发领域覆盖前沿设计、电动出行、整车测试等。2022年,在上海成立的梅赛德斯-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则聚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软件及硬件开发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执行副总裁冷炎表示,梅赛德斯-奔驰不断加强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近5年在中国研发总投资超过105亿元。未来,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以“中国速度”加速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落地。
加速战略转型,成为合资车企进入“研发2.0”时代的显著特征。“在中国,宝马建立了在德国以外最大最全面的研发体系,并以全球标准在中国开展本地化测试。”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政策及法规总监杨武表示,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宝马始终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2023年宝马研发总投入达9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并集中在“新世代”产品架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前沿方向。目前,宝马在中国有3000多名研发工程师,并形成了汽车全流程开发体系。
“通用汽车将会拓宽、加深‘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持续与合资伙伴共同打造创新成果,重构产业链价值。”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静表示,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全球规模最大,而且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速度远超预期,同时在生态系统、关键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用汽车正在将“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升级为“在中国 为全球”。
“总部主导”转向“中国先行”

面对中国市场引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跨国车企正在从“总部主导研发”向“中国先行”模式转型,将中国市场从“执行末端”升级为“创新源头”。这一战略转型的成效也在逐步显现。
在这一战略转型中,上汽大众研发中心获得了更充分的本土化决策权,协作模式从以往的“总部指令、本地执行”升级为“联合定义、共同开发”。这种转变让中国市场纯电车型的开发周期锐减30%,更能贴合本土市场需求。同时,上汽大众坚持为燃油车型注入智能化元素,如配备最新的IQ.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为燃油车市场回暖提供了关键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累计终端销量为52.3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燃油车帕萨特家族半年累计销量11.7万辆,同比增长9.3%,实现了“油电同进”。
今年1~6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为53万辆,同比增长0.3%。其中,轩逸上半年累计终端销量21万辆,同比增长4.6%。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其研发战略转型、主导权在华落地,从而提升了研发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与以前不同,现在日产授权中国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也高度认可中国研发团队的能力。”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介绍,中国研发团队已拥有高度话语权,包括产品性能、动力配置等,不再像以前要等日产总部反馈来指导行动,这使得日产在华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至24个月。
几乎与此同时,丰田也在加速研发战略转型。变革将以丰田中国研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本土工程师主导的研发体系,由最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土工程师担任项目负责人,从源头提升产品对中国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与匹配度。“未来中国车型的开发决策权将由日本总部转至中国。”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小西良树表示。销量数据显示,上半年一汽丰田销售新车37.7万辆,同比增长16%;其中电动化车型销量18万辆,占比49%。
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都在加速这样的转变。从2025年开始,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权都已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己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在持续推进在华战略转型中,通用去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已经扭亏为盈。数据显示,今年6月上汽通用汽车终端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7.6%。王静认为,通用能在中国市场扭亏为盈,其中新能源车型对销量的贡献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加速电动化战略转型的成效。
寻求更开放的技术合作


眼下,伴随着合资车企逐渐进入“研发2.0”时代,除了“放权”之外,在华加码投资研发,以及与更多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合作,成为转型中的新看点。
“未来,梅赛德斯-奔驰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追加投资140亿元。”冷炎表示,以此加强在华研发,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他说,随着上海研发中心新大楼在今年4月正式启用,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已正式进入以中国创新引领全球风潮的新阶段。2025年,奔驰将继续拓展“油电同智”的多元化产品矩阵,超过10款全新及改款车型将于2025年内上市。
与以往不同的是,“研发2.0”时代的合资车企,研发合作更为开放。如今,梅赛德斯-奔驰在智能化方面,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市场的研发与应用;联合高德地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导航服务;与火山引擎合作,共同探索大规模生成式AI及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
早在2024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就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开发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电子电气架构CEA,加速推动其在华电动车型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
今年3月,东风日产也宣布,将“以开放姿态与中国高科技公司全面合作”,合作伙伴包括华为、Momenta、高德地图、科大讯飞等,以提升自身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力。目前,东风日产与华为已在鸿蒙座舱、智能座舱生态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并与Momenta共同推进一段式大模型驱动的全场景辅助驾驶。“未来两年,我们将在中国追加投资100亿元,用于电动汽车研发与创新,目标是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落地。”马智欣表示,日产在中国的战略是必须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到2027年夏季将向市场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
而广汽丰田也在携手华为、小米等头部科技企业,共建AI智能体生态系统,赋予座舱与辅助驾驶更强的智能化“自我进化能力”。其中,智能座舱将从“可靠助手”演进为用户的“共生伙伴”;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基于“世界模型”不断迭代,实现对复杂驾驶场景更高的感知能力与决策效率。
面对合资车企加速战略转型、进入“研发2.0”时代,张永伟认为,跨国车企全球研发和决策中心向中国转移,可以通过利用中国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结合跨国企业自身产品和品牌等优势,加速技术创新,提升市场反应能力,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有助于合资车企深耕中国市场,达成“在中国 为世界”的目标,更好地为全球汽车市场提供支撑。
文:赵建国 编辑:陈伟 版式:李沛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