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8年的2.4排量的CRV,已经近54万多公里了,发动机还在嗷嗷叫,现在加速还超过的我的那台普拉多和570,我非常喜欢那款车!
我记得刚买车那会儿,车友们都说CRV的发动机靠谱,耐操,跑个十万十五万都没问题。而且,那个时候我还特意挑了个车型,觉得省油又实用。其实我也没怎么想过它能跑这么久,毕竟当时也就是个家用代步车,主要就是觉得租个车拉点货,开着顺手。
(这段先按下不表)行驶到最让我惊讶的还是这发动机。那嗓门,从冷启动到暖车,几乎没变,动力还挺行。你知道的,像我这种日行百公里的,体感上它绝对还比得过很多新车。我估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耗大概在7L,算下来油钱还比我想象中便宜点,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不过说到这里,别误会,我还是有点小抱怨的。你说,开了54万公里,车辆配件磨损不可避免。前几天修车时,师傅说:‘缝隙大了点,要不然要漏水’。我就发现,门缝不如新车紧了,静音也变差了。有次高速,一个小石子碰到挡风玻璃,竟然一条细裂纹啪的一声就出来了。嗯,车身上那些钣金,虽然抗锈还行,但还是一层一层出现锈斑,尤其是车门边缘。
这让我开始琢磨一件事:为什么防护性能不咋样?我和修理工聊天,他说:‘钣金厚度薄,热成型工艺差,二手车多,防撞梁也没换,想要多安全还真不太现实’。哎,这就让我想起一个供应链的小故事——上游供应商通过压缩成本,把原料变得薄弱,最后导致车身抗撞性能打折扣。据说那年欧盟那批车都开始升级,强化钢材,咱们国产车还在用老工艺。
说到耐用,我有朋友说,中间换个轮胎就换了个半轴。平心而论,发动机没毛病,变速箱也舒服,但我曾经试过和朋友在山路飙车,他的车居然跑快了我一段距离。这我也没细想过,可能是发动机调校不同,或者我那辆车悬挂调得偏软,速度高了,震动有点大。
别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当初买车时,手头资金不宽裕,预算1万5,但那辆CRV据说二手价也在这个区间。算算剩下的保值率,可能还在60%左右,挺靠谱。更别提它的维修成本,我记得修理工说:‘这车基本不用大修,小毛病挺多,拆开修个变速箱也不贵,发动机用料算厚实。’这都让我觉得,真不过是时间在磨损它,价格逐年滑落。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觉得,很多人买车不在意的,其实是它以后的表现?比如说,车门密封性不好,夏天热得慌,冬天冷得疼,不想开窗透气。有次我问销售:‘这车隔音咋样?’他楞了一下说:‘还行吧,隔音条有点老。’但我觉得,实际体验差点意思。或许,很多车都这样,买回来,两年后,忍不住骂几句,说隔音不如宣传。
你要说我对它满意吗?大部分还算满意。毕竟跑了54万,耐操到让我怀疑是不是能跑到百岁的老车。只是,安全防护和静音这些硬伤,还真不是成本能一时就能弥补的。有一次修理工小声跟我说:‘这车的防撞梁设计挺简单,能装上就算不错了。’我当时一愣:难不成,国产车原来是这样用工艺堆出来的?
感觉这个车,更多像一只老战士,受伤了,残缺不全,但还能陪我走一段路。最近我还在考虑换新车,一想到这老伙伴,心里会有点舍不得。你说,如果某一年,那个防撞梁终于要换,或者车门封条彻底失效,那我是不是该考虑换台新车?可这价格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哦,说到细节,我刚才翻相册,看到了它在阳光下的照片,那时还是崭新的,车漆光亮得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热血。现在车身上那些划痕,经过多次雨打风吹,也早已无所谓的。你猜,万一哪天,发动机不行了,是不是就得考虑大修?估计没那么容易吧。
咱们旁边那辆丰田普拉多,动力硬朗,气场十足,但油耗高不说,维护成本也不便宜。比我这个CRV,要贵出不少。要不是我对它的感情,早就换掉了。国产车和合资车,差别还在细节上:异响多不多?密封效果怎么样?即使是在同一价位档,差距也挺明显。
哎,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老车迷有点傻?其实我也在琢磨,汽车变成工具之后,还是感情多点好。每次长途旅行,和它一起走过的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能,老车就算不那么安全,不那么静音,但每辆车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回车门防锈吧,现在想起,至少我那会儿用心喷了几遍底漆,可年复一年,锈还是偷偷吃掉了它的边角。有人说,买车就像投资,越老越值钱,但我总觉得,汽车还是要有人照料,耐操不是天生的,就是用心和时间堆出来的。
我在想,也许下一次换车,我会多考虑安全配置多点——比如直接上个带主动安全的,或者看看那些配置复杂的豪华车。只是,花的钱多了,谁也不保证以后还能惯新车的静音和密封。你觉得呢?你们那车,有什么心头好的细节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