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战不停,车企利润被榨干,行业或将崩盘

现在咱们老百姓的日子里,要说有什么变化最明显,那肯定少不了路上的车。

以前满大街都是挂着蓝牌子的燃油车,现在呢,绿牌子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多了,有时候在停车场里扫一眼,绿色简直快成了主色调。

这说明咱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确实是干出了名堂,不管是从产量还是技术上说,都走在了世界前头,这事儿挺让人自豪的。

按理说,行业这么火,车企们应该都在忙着数钱,乐得合不拢嘴才对。

汽车价格战不停,车企利润被榨干,行业或将崩盘-有驾

可现实情况偏偏就那么奇怪,你真要去问问在车企上班的人,或者看看他们公布的财报,就会发现大家非但没笑,反而一个个愁眉苦脸,好像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明明是朝阳行业,怎么搞得跟夕阳产业一样,一个个都喊着活不下去了呢?

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一场已经打到白热化的“价格战”。

咱们国内现在造新能源车的品牌实在是太多了,几十上百家企业都挤在这个赛道里,都想分一杯羹。

市场就那么大,想让消费者选你家的车,不选别人家的,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是什么?

就是降价。

于是,一场疯狂的降价大潮就开始了。

今天你宣布降价一万,明天我就敢降两万,后天他直接送全套保险加终身免费保养。

大家就像是杀红了眼的拳击手,在擂台上不计后果地出拳,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对手打倒,抢占更多的地盘。

这种竞争,已经不能用“激烈”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惨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存淘汰赛。

降价听起来对我们买车的人是好事,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车。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车企这么个降价法,他们自己是要承受巨大亏损的。

车不是凭空变出来的,需要钢材、电池、芯片、轮胎等等无数个零部件,这些都是要花真金白银去买的。

车价一降再降,卖一辆车可能不但不赚钱,甚至还要亏钱。

企业亏了钱,口袋里空了,拿什么去付给上游那些辛辛苦苦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呢?

这就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

很多车企开始拖欠供应商的货款,本来应该一个月结清的,拖到三个月、半年,甚至更久。

供应商也是企业,也要给工人发工资,也要买原材料,被这么一拖,资金链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日子也变得非常难过。

今年早些时候,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召集了17家规模比较大的车企开了个会,大家白纸黑字签了个协议,承诺收到零部件之后,要在60天内给供应商付款。

这本来是个好事,想给整个产业链松松绑。

但结果呢,过了两个月一检查,发现这17家大企业里,真正建立起按时付款机制的,只有区区三家。

这说明什么?

汽车价格战不停,车企利润被榨干,行业或将崩盘-有驾

不是大家不想遵守约定,而是真的拿不出钱了,价格战把他们的家底都快掏空了,已经到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地步。

你可能会觉得,小企业扛不住亏损很正常,那些行业里的龙头老大总该没问题吧?

事实并非如此。

就拿现在新能源车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比亚迪来说,它也在这场价格战里受了不小的“内伤”。

比亚迪在自己的财务报告里就明明白白地写着,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因,他们今年春季的利润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将近三分之一。

你想想看,连班级里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学霸”都被打得掉了这么多分,那班里其他同学的成绩得有多惨淡?

比亚e迪尚且如此,其他那些本来就还在为生存挣扎的车企,它们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现在很多车企面临的已经不是“怎么赚钱”的问题,而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行业快要被价格战拖垮的时候,一个极其反常的现象出现了:尽管车企们一个个都在喊亏钱,但外界投入到这个行业的资金却像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地涌进来。

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整个汽车行业的投资额和去年同期相比,竟然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一点七,而且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保持这么强劲的增长势头了。

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能有两位数投资增长的行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诡异的画面:一边是战场上血流成河,伤兵满营;另一边是场外的新兵蛋子还在源源不断地报名参军,揣着钱非要往里冲。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这些投资人也不是傻子,他们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

首先,就是所谓的“风口效应”。

现在很多投资资金,追求的是短期的高回报,哪里热就往哪里钻。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当下最火热、最受关注的风口,再加上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把它定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核心。

这就让投资人觉得,投资汽车行业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在投资国家的未来,有国家战略做背书,风险相对就小了很多。

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某个地方有金矿,就算挖矿的过程再辛苦、再危险,也挡不住淘金者的热情。

其次,是“规模效应”的逻辑在起作用。

汽车制造是一个典型的规模化产业,生产线一旦建立起来,造的车越多,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固定成本就越低。

所以,现在很多车企和投资人的想法是,暂时不考虑盈利,先拼命扩大产能,建更大的工厂,上更多的生产线。

他们的赌注是,只要能靠雄厚的资金撑下去,把竞争对手都熬死,等到市场清理干净了,剩下的赢家就能通吃整个市场,到时候再把价格提上来,就能把之前亏的钱都赚回来。

汽车价格战不停,车企利润被榨干,行业或将崩盘-有驾

在这种“不求盈利,只求规模”的思想指导下,价格战自然就不会有任何缓和的迹象,只会越打越凶。

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市场真的能消化掉这么多汽车吗?

咱们来算一笔最简单的账。

去年我们国家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四万多块钱,而现在市面上一辆普普通通的国产车,价格动不动就要十几万。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工薪族,不吃不喝攒上三四年的钱,才勉强够买一辆车。

而且,汽车不像手机,一年一换,它是个大件耐用品,一个家庭买一辆车,基本上都是奔着开个七八年甚至十年去的。

去年全国总共卖了三千多万辆车,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其中有多少是在价格战的刺激下,让本打算未来一两年才买车的人提前消费了呢?

我们的市场容量,其实是有一个看得见的天花板的。

在一个容量有限的池塘里,却挤进了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车企,每家都还在拼命扩大自己的体量,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产能严重过剩。

有机构就做过一个很残酷的预测,说到2030年,现在市面上一百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最后能在财务上健康活下来的,可能只有十五个左右。

除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巨大风险,那就是债务风险。

前面提到车企拖欠供应商货款,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危险的链条。

车企没钱给供应商,供应商为了生存就得去银行贷款。

这就等于把风险从企业转移到了银行。

万一哪天某个规模不小的车企真的撑不住倒闭了,它欠供应商的巨额货款就成了死账,供应商拿不到钱,也就没法还银行的贷款,最终,这些坏账的窟窿就要由银行来承担。

这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金融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有关部门要出手干预,要求车企按时付款,目的就是为了拆除这颗潜在的“炸弹”。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汽车工业对我们的国家和民生确实太重要了。

它不仅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还是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

就拿比亚迪一家公司来说,就雇佣了超过十二万名工程师。

我们国家每年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汽车工业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就业岗位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看,投资汽车行业,保住这个产业,意义重大。

但问题是,发展不能以这种“自残”的方式进行。

当一个行业的竞争,不再是比拼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而是演变成了比谁更没有底线、谁更能烧钱、谁的营销手段更出格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已经生病了。

长此以往,伤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健康生态。

也许,是时候给这场疯狂的价格战踩一踩刹车,让市场回归理性,让企业把精力重新放回到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正道上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